大洋东西,夕阳一样红-美国亚洲移民的“老年之家”

中国出生的李夙仪从小听到的童话传说结尾是终成眷属的爱侣最后和他们的父母亲与小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是王子与公主白头偕老、从此过上幸福生活。成年子女承担照顾年老父母的责任,为他们养老送终是东亚地区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含饴弄孙也是每一个亚裔老人的梦想。然而,对于一些移民美国的亚洲家庭来说,选择“美国方式”渡过生命最后的阶段-进入养老中心-已经成为他们美国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八十二岁高龄的李夙仪,在首都华盛顿中国城餐馆里工作了二十年,经历了第一代华裔移民都遭遇的梦想、辛酸和光荣之后,不得不接受她所选择的美国生活一个不常被人说起的结果-晚年进入养老中心。

亚裔移民与其子女不得不做的艰难选择

文化上的禁忌,再加上语言上的障碍,曾经使很多在美国的亚洲老人与他们的儿女很难接受将老人送入养老中心的想法。他们怕亚洲老人很难适应以西方人为主的养老院生活,而儿女的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然而儿女要工作、有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两难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最近一些新形式的养老院应运而生,使得亚裔老人能够在适应西方世界老年生活的同时,保留一些自己的文化与生活传统。

李夙仪已经在位于马里兰州一家养老中心生活了三个月,和其他的老人们一起看港台电视连续剧消磨时间。养老中心的食堂不时传出米饭的香气,壁炉前则装饰着盛在花瓶里的文竹。养老中心一共六名员工,都讲广东话或者普通话。

李夙仪是一位第一代移民,育有七个子女。在来到养老中心以前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很难和儿女生活在一起。进养老中心之前她有两次忘记按时吃治糖尿病的药而被送进了医院,在家经常整天不说一句话。她自己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如和其他中国老人一起生活在一个中国式的养老中心里。她说,“我不得不来这儿,没有人能够留在家里照顾我。你可以和你的家庭生活在一起,但你的孩子白天需要出去工作,老人没有人陪,这太糟糕了。”

无论这些养老中心有多么的殷勤好客,亚裔移民对“养老”和“孝敬”的文化禁忌仍然缠绕着这些家庭。亚裔家庭很少愿意对外人讲他们如何送老人进养老中心。李夙仪的孙女,26岁的李凯茜说即使在家庭内部,将奶奶送到养老中心的事情也很少被提及。整个家庭都知道将老奶奶送到有专人护理的老人之家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家里人每周去看她三次,几乎每天都打电话,但凯茜的父母对此仍然感到非常愧疚。

应运而生的“多文化”美国养老中心

美国退休人员的老年生活主要依赖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始于罗斯福的新政时期,愿旨是为应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衰退,替退休人员准备养老金。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安全法(Social Security Act),开始了这样一种全民保险制度。

第二代亚裔移民面对退休后的生活同第一代比情况非常地不同。在第一代父母血汗劳作的支援与教育下,第二代亚裔移民大多有稳定的工作与相应的社会保险,而且他们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在这个问题上已经非常现实了。比如李夙仪的儿媳、李凯茜的母亲就表示当她退休时也许会回到中国。但目前已达高龄的第一代亚裔移民很多都是在中年之后才到美国的,所以英语水平有限,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累积社会安全福利,年老后主要依赖儿女过活,虽然他们很多都享有联邦政府的免减低保医疗费用的福利。

联邦法律规定大多数老年中心不可以做广告来宣传自己针对某一个特殊的种族提供服务。但从实用角度而言,提供某一特殊服务的老人中心自然可以吸引某一特殊客户群体。

美国人口统计资料显示亚裔人口只占65岁以上美国人口的百分之二,而拉丁裔占其中的百分之六。到2050年预计亚裔老人的数量将会上涨三倍,而拉丁裔老人的比例则会上涨到百分之十六。在华盛顿地区目前为止还没有拉丁族裔为主的老人中心,因为这里的人口总体来讲比传统的移民通道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等地要年轻一些。但随着老年人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专家指出针对某一特殊文化群体的养老中心将会适应市场需要而出现得越来越多。

目前有一些老年中心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偶然成为为特殊种族服务的养老设施的。还有一些老年中心则特意提供了多语言服务人员与特殊食谱来吸引特定的种族如古巴,墨西哥,中国,韩国,越南与印度后裔。

位于西雅图的全国亚洲太平洋地区老年中心的执行总裁克雷顿.冯认为这种趋势类似于同一种族的移民愿意集中在某一处聚居一样。“人们很久以来就有一个传统,如果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活,那么就会寻找一处与以前的生活有共通点的地方居住。”

不同的天空,夕阳一样地红

在赫华德郡,韩语系的移民们居住在两个小规模的养老中心里。而且每个养老中心都有长长的等待名单。而去年开业的“格雷斯之家”华裔养老中心只有七个空床,却招来了二十位应征者。这三家地方性养老设施都是由移民创办的,创办者们都是直接体验了那种子女将老人送到养老中心的羞愧感与罪恶感,所以在提供服务时尤其注意子女和老人两方的敏感性。

44岁的格雷斯·王现在与父母住在一起,同时也是“格雷斯之家”的经营者,她说自己有一个姐妹由于要照顾患病的公婆而无法由香港移民美国。格雷斯的父母八年前来到蒙哥马利郡。他们不愿意离开香港,但却无法抗拒美国的福利与安全感,因为他们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住在这里。

“我们的父母在年轻时为了子女辛勤工作,现在他们想和我们住在一起,照顾他们是我们责任,” “格雷斯之家”华裔养老中心的创办者格雷斯说。与此同时她也坚信有一些传统需要一定地改变,尤其是年迈的父母生病需要24小时照顾的时候。她说,“照顾老人是儿女的责任,但与此同时儿女也需要谋生,如果他们让老人自已呆在家里,那么情况会更糟糕。”格雷斯之家里所有的住户年纪都超过80岁。

经营一家韩裔“老人之家”的老板说,在开张之前她曾在另一个养老中心工作,看到养老院里几十个老人中只有一位韩国老人。当她第一次用韩国话向那位老人打招呼时,那位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对她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但是不适合韩国人居住。” 那位老人说她无法同其他住户沟通,其他住户也不理解她。老人的这番话成为了她开办专为韩裔服务的养老中心的动机。

纽约法拉盛地区是华人相对集中的地区,华人经济文化也相对发达。那里新落成的福寿老人活动中心虽然不提供生活起居医疗照顾,老人们都是当日来去,但却是华裔老人安享晚年的心灵寄托之地。在那里他们可以象国内的老人们一样聚在一起打拳练剑舞扇玩牌,聊聊家长里短,互相关心爱护。每个月月底的礼拜五还要给这个月过生日的老人家祝寿庆生。

一些老年人也逐渐意识到与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也并非总象民间传说里描写得那样美好。80岁的韩裔老人郑朴苏两年前被送到养老中心时曾流下伤心的眼泪,但是去年当家里人让她搬回家时却被她拒绝了。郑朴苏老人的一生都在照顾别人,先是她在韩国的婆婆,然后是她在美国的四个孙子孙女。但是在养老中心她对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她通过翻译对记者说现在她有时可以见到自己的孩子,有时不可以。但当她与子女见面的机会变少时,见面后反而更加愉快。但当大家住在一起时却并不总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住在一个养老中心已经成了郑朴苏老人美国梦的一部分。“我认为古老的传统并没有给人很多的自由” ,她微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事情。”

杜菁琳,《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四十期,2003年 10月30日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