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堵不住的金融黑洞--评大陆银监会刮起"整肃风暴"

作者:梁京  2003-06-24 00:5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最近一期《南方周末》以"银监会整肃风暴初起"为题,报道了大陆新近成立的银监会终于出击,开始整肃积弊极深的银行业。第一个被拉下马的银行高级官员就是中银香港的负责人刘金宝。与此相关,上海首富周正毅以及另外两个在香港上市的上海富豪先后"陷落"。中国银行总行也被央行毫不留情地公告,其流动性日报已经四次违规,年内只要再犯规一次,就要被取消其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的资格。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过,《南方周末》的报道想告诉读者,大陆银监会这一次"整肃风暴",背景深远,其后势决不会止于三把火。为此,《南方周末》还专门采访了大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金融专家魏加宁,借他之口,强调"这一轮监管风暴将是持续性的,而非运动式的"。

问题的实质,其实不在于"监管风暴"能否持续,而在于:第一,监管是否能够有效?第二、中国大陆的经济是否能够承受这种持续的"监管风暴"?我想,这两大疑虑,是所有了解大陆经济弊端的人都难以避免的。

大陆银行监管之难,不仅来自一直为人诟病的官僚化的治理结构,而且来自其过于庞大的组织体系。换句话说,大陆银行体系实际上超过了任何治理结构能够有效治理的可能性范围。这是大陆当局至今不能正视的一个基本事实。魏加宁在访谈中透露,朱熔基上台后,于1994年集中金融监管的权力,实行垂直化领导,结果并未如愿。1998年,进一步实行大区分行制度,对地方金融依然是监管乏力,鞭长莫及。为了补救,不得不在地方成立地方政府辖下的金融办公室,简称金融办,事实上放弃了垂直监管。

魏加宁非常清楚地表达了大陆政治精英,一方面热衷于大一统,但是又发现行不通的矛盾心态。他说:"从理论上讲,为了保持金融市场的统一,制定统一的游戏规则的基本框架,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完全是'一刀切'来实行集中统一监管,既不合情理,也无法做到,监管的信息链条过长,中央鞭长莫及"。

那末,这个鞭长莫及的垂直体系,与地方的金融办能够实现有效的契合吗?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魏加宁的回答是,"这是一个难题"。也就是说,大陆的精英阶层对目前的监管体制,自己也没有信心。

与监管集中和分散两难相并行的,是另外一个同样棘手的两难局面。这就是监管的宽与严的两难。众所周知,大陆经济对银行融资高度依赖。虽然关于增加直接融资的议论已经多年,但多是纸上谈兵。道理其实很简单,以国有经济的名义借银行的钱,经常可以赖帐不还,在这样的环境下,直接融资如何能够发展起来?问题是,对这个高度依赖银行融资的经济加强银行监管,意味着什么呢?这实际上是迫使瘾君子戒毒。

戒毒虽然是好事,但我们这位瘾君子就象当年京剧的名角马连良一样,不吸鸦片就唱不了戏。马连良唱不了戏,共产党尚且受不了,给他吸毒的特权。现在,如果大陆经济因加强银行监管而衰退,共产党能不顾忌吗?

近几年大陆经济通缩的压力一直很大,支持经济的一大支柱,就是房地产开发。而房地产市场,正如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所指出的,"供、需双方完全依赖于银行单一渠道的支持",事实上"变成由银行政策在决定和影响市场,而非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市场"。正因为如此,银行的监管风暴,可能直接冲击大陆的房地产市场。这一点可以从目前大陆金融腐败大案,与房地产业的密切联系得到支持。

尽管如此,大陆当局却必须摆出打老虎的架势来,因为整个银行系统的信用正面临国际社会的挑战。自1999年,大陆银行"剥离"一万四千亿不良资产,到2002年,四大国有银行,又新增一万七千亿不良资产,超过了国际上可以接受的水平。在国际压力下,大陆当局只好决定再一次向国家银行大量注资。拿老百姓的税款,去填国家银行的金融黑洞,是一件极不得人心的事。银监会的整肃风暴虽然最终无济于事,但总算对老百姓作了一个姿态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