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傅国涌:另一个不容忽略的“致命女子”

 2003-01-29 15:3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新年伊始,读到的第一篇好文章是余凡清的《向致命女子遥致敬意》(《每日商报》2003年1月3日),回顾刚刚过去的2002年,这是“盛产”致命女人的一年,从美国到中国,从登上《时代》周刊风云人物的三个女性到被选为《南方周末》年度人物的王选。她们固然都是2002年的致命女子,她们身上所体现的美好品质,代表了人类的良心和希望。我想说的是另一个不容忘却的女性--黄宗英。2002年12月,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在《南方周末》、《文汇读书周报》、《炎黄春秋》同步发表《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一文,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为历史见证。她是演员,是作家,更是历史的见证人,如果不是她秉承良知的召唤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站出来击穿各色文人旁征博引、精心呵护的神话,为这一幕尚未彻底翻过去的历史留下有力的证言,关于“鲁迅活着会怎样?”的对话将成为一桩悬案,“罗毛对话”会被当成“孤证”而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众多的护神者将打着各种漂亮的学术幌子,而加以极力否定。

事情缘起于2001年,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的最后一段记述,1957年,罗稷南在上海当面问毛泽东:“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这是一个“具有潜在威胁性”的问题,毛泽东的回答是:“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对此,不少文人纷起质疑,认为这不过是罗稷南学生的一家之言,没有旁证,不能相信。陈晋发表《“鲁迅活着会怎样”?--罗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对话”质疑》一文(《百年潮》2001年第9期),长篇大论无非想证明没有这一番“对话”。

直到2002年11月29日,倪墨炎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的《翻译家罗稷南》一文对此也抱怀疑态度。作为现场见证人,黄宗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决定说出四十五年前那段尘封的历史。我看过她演的电影,也读过她的《小木屋》、《雁南飞》等浸透着赤子之情的报告文学,但如果没有这篇“证言”,她在我眼中就只是一个演员、一个作家而已。黄宗英是1925年生人,饱经世纪的沧桑忧患,但她不是一个世故的乡愿,不是随波逐流的苟安者,尽管“文革”记忆犹新,伤口隐痛仍在,但她身上拥有我们今天罕见的金子一般的品质--责任、勇气、说真话、眼中容不得沙子等……。她永远忘不了“对话”带给她的震颤,1957年7月7日,活跃在电影界的黄宗英已年过不惑,当时正在怀孕,当她亲聆毛泽东对罗稷南的回答,“吓得肚里娃娃儿险些蹦出来”。

一个习惯了谎言的民族常常忌讳真话,黄宗英以她的亲见亲闻,说出真话,使后人得以了解真相,这是她对历史的重大贡献。当年在场者已寥落殆尽,她之出来作证,无非是为历史做个见证,把她看到的、听到的如实说出来而已。在2002年冬天,挟着她人格的光焰,她的证言如同闪电冲破了夜空,给这个冬天带来了我们久违的惊喜、激动和温暖。我相信,黄宗英老人的证言已载入史册,称她为2002年不可忘却的致命女子,她当之无愧。

(观察)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