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和《大参考》

《参考消息》曾经是我的最爱。
  
实际上我对《参考消息》久已淡忘,可是前几天在地铁报摊上却偶然发现《参考消息》竟然公开发行了。也可能早已经开始公开发行,我这些年不怎么读书看报,没有订阅报纸,有些孤陋寡闻罢了。
  
年轻些的朋友也许会笑话我,《参考消息》本来就是公开出版物,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那我就要说,年轻朋友们,这下就是你们孤陋寡闻了。你们哪里知道,过去《参考消息》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看到的。
  
《参考消息》,顾名思义,就是提供一些消息仅供参考。在过去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唯有《参考消息》能让人们开阔一下眼界。我们过去内部发行的《参考消息》,实际上就是国外报刊摘译,是了解世界动态的唯一途径。
  
过去《参考消息》不是公开发行物,只允许国内具有一定级别或者工作需要的人们订阅。
  
我根红苗正,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因此我的家庭根本不具备订阅《参考消息》这种特殊权利。
  
在那个火红年代,出身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从上小学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填写有关自己家庭背景的表格,由档案部门妥善保管。这个档案会跟随你终生,里面如果有不良纪录,很可能你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当然,有不良纪录的终究属于少数,但是档案记载里的出身背景对每个人也是很重要的。
  
比方你如果出身于大地主大资本家,那么你很可能在政治上不大可靠。因此当你长大成人走上社会时,便很难获得跟其它出身背景的人所拥有的那种同等政治待遇。当时把那种出身不好的人通通归为“黑五类分子”。
  
不过也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黑五类出身的人虽然在公开场合遭到排,但是在私下还是让人羡慕的。有时大家在一起议论某人出身时,往往会感慨地说,你看人家过去,家里很有钱;或者议论说,那家伙家里厉害,还有海外关系呢,据说他们家亲戚在国外是大资本家呢。

等等诸如此类的议论不绝于耳。我在农村插队时,村里有几个黑五类,通常干活是跟普通贫下中农社员隔离开的。但我曾听那些贫下中农社员感慨道,你看那谁谁谁,到底人家是富农,看他们家几个孩子,一个比一个能干。我当时阶级斗争弦子绷得很紧,马上就向队长打了小报告。但是队长淡然一笑说,你操那球心干啥?弄我一个自讨没趣。
  
与黑五类出身相反,在社会公开宣传上,地位最高的就是工农出身了。因为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同盟军。我很荣幸地诞生于一个普通工人阶级家庭。在我朦胧懂事的阶段,一直被告知,我的工人阶级家庭是社会上最具崇高地位的家庭,为此我曾经无比自豪。
  
但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以及我对所处环境的认识,我开始发现,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个比我更令人自豪的出身背景。
  
当时最令人羡慕的出身就是,“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通常简称是“革干革军”。我上学时,学校里几乎都是这些革干革军子弟。

这些人的父母几乎都在一个系统工作,他们之间往往也按父母级别的高低而论资排辈。他们平时的话题就是,某某父亲长征时期就如何如何了;某某父亲抗战才参加革命。
  
这些人是看不起我这种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有时我在一旁听他们议论时,他们经常说着说着就开始议论,谁谁谁是工人家庭,特别没教养。我在一旁听了会面红耳赤,开始暗暗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早点参加革命?不然我现在也是革干或革军出身了。实际上我的父母都是老实人,他们一辈子就知道辛苦干活,没啥文化,也没啥政治理想,不懂得参加某个政治党派会改变自身地位的道理。恐怕大多数工人农民都跟我父母一个类型吧?
  
中学以后,我开始更加明显感觉出阶层差别的含义。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前面提到的《参考消息》。由于我父亲是个普通工人,不具备订阅《参考消息》的资格,因此我上中学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参考消息》。当时家里也穷,但父亲为了让我积极要求进步,特意给我订了一份《北京日报》,让我学习之余看看。可是那种报纸实在没看头,每天的文章千篇一律,说的都是每天广播里学校里那一套,因此我只是随便看两眼标题就扔一边了,却偷偷看一些当时的禁书,就是跟同学借来的各种“封资修”世界名著。为此我经常被父亲痛骂,斥责我不求长进,光看那些没用的书籍。
  
我能看到《参考消息》,还是应该感谢我所处的环境。因为我的同学基本都是革干革军出身,有些同学经常从家里把《参考消息》带到学校,或者我去同学家里时也可以看到。从我第一次看到《参考消息》,我就开始对之着迷了。因为《参考消息》都是直接摘译自外电外刊,其新闻语感令我感觉很新奇。更为有意义的就是,通过《参考消息》,使我对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有机会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后来我在父母级别更高的同学家里又看到了更令我震惊的《大参考》,所谓《大参考》当时属于机密级别,别说我这个普通工人孩子,就是一般级别不够高的革命干部也是不允许阅览的。之所以叫《大参考》,是因为要照顾那些老花眼的高级干部,因此印刷字号比普通报纸大很多。其实《大参考》也不过就是多了一些外电外刊对中国动态的报道或评论而已,现在我们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意看到过去《大参考》里的那些内容。
  
为了可以去那些同学家里看《参考消息》或《大参考》,我用各种方法跟那些同学靠近。甚至不惜采用考试作弊的方法,把正确答案写在小纸条上,悄悄扔给那些发呆的同学。
  
后来我插队看不到《参考消息》了,因此每次回城都要想方设法去同学家里看,有时一下子翻看好几个月的《参考消息》。
  
实际上可以订阅《参考消息》的干部级别不是很高,因此相对《大参考》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上述都是陈年往事了,人上了岁数就喜欢怀旧,我也就顺便记录下来以给后人留下一些珍贵历史资料吧。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