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对中国思想观念影响较大的书籍

78年文化大革命正式结束,作为新时代开端的文化运动是所谓的解放思想运动,所谓解放,即意味着继续承认正统思想的地位而求一更宽松的环境,这就决定了这一运动使用的思想资源依旧不能脱离旧的意识形态,而其发端首先开始于所谓伤痕文学,其实质是用个体所受伤害反证过往社会主义实践的荒谬,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今已不为国人所知晓,轰动一时的潘晓“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也不复为人所注意,这表明,在原有意识形态框架下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成果是贫乏苍白的。

值得注意的是,伤痕文学题材中出现了许多不为当局所接受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同样以个体命运为立足点,但其反思不仅及于对所谓左倾路线的控诉,而对中共建政以来的体制有所触动,其代表自然是白桦的《苦恋》,此外尚有《飞天》、《将军,你不能这样做》等等。

这一运动在理论上的反应则是对所谓青年马克思及其人道主义理论的回溯,强调社会主义合乎人性的一面,但这一理论追求被看作是对列宁主义的直接背叛,官方以“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为标题的文章作为回应和总结,而事实终止了这一理论争论,这表明,试图从正统意识形态内部寻找思想资源的努力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综观整个思想解放运动,成果是贫乏的,并未产生多少成果,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等书,也成就不高。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进化,在这一时间期待着新的资源的引入。

金观涛的〈兴盛与衰亡〉一书,可以看作是新资源引入的一种尝试,但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些原本属于技术形态的思想资源,却被金观涛等人用在分析中国社会、政治乃至文化问题之上,本身即表明,官方尚不能接受与自由民主政治体制和私有产权资本主义相关的思想资源。但在另一方面,官方思想资源的贫乏又使得知识分子不能不寻找新的思想资源以寻求中国问题的解答,于是,一方面是技术形态的三论暂时充当了社会科学的角色,一方面则是西方社会中比较不涉及社会建制内容的人文学科思想观念的引入,其中主要是尼采、萨特等的存在主义和佛罗伊德的心理学,尼采的著作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萨特的〈词语〉、佛罗伊德的〈梦的解析〉,都是这一时期的热门读物,值得指出的是,各出版机构也出版了不少编选本,如〈西方文论选〉之类。也拥有广泛的读者。

这一阶段开始于80年代初,并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其成果是走向未来从书(金观涛主编)和中国与世界从书(甘阳主编),其特点是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和美学思想占据了当时话语的主流,一时间,人类学、文化学、美学和文学批评等,共同组成了当时所谓的文化热,影响极大的主要作品有美学:〈美的历程〉、心理学:佛罗姆〈幻想锁链的彼岸〉、阿德勒等人的作品;存在主义:萨特〈存在与虚无〉、海德格尔〈存在与虚无〉;新三论(协同论、超循环论和耗散理论)作品:〈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普里高津的〈耗散理论〉等;人类学文化学方面则有〈金枝〉、米德的〈代沟〉等作品出现。

进入到80年代后半期,思想资源的引进有了更为宽阔的视野,上海一家出版社将56年就已经翻译完备但被57反右所终止的作品重新出版,这主要是美国20世纪上半的实用主义思想,杜威的〈人的问题〉和悉尼 胡克的〈历史中的英雄〉是其代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20世纪思潮从书则翻译出版了卡西尔的〈人论〉、波谱的〈猜想与反驳〉以及一些现象学的著作。文艺理论方面则是结构主义的作品被大量引进,罗兰巴特等人风靡一时。

80年代后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学得到了官方的容忍,诸如行为主义、功能主义的作品开始被引入,〈自杀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都是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政治学和经济学方面也有突破,波谱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亨庭顿的〈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巴林顿摩尔的〈专制主义的历史起源〉都是当时影响极大的作品。而波谱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作品诸如〈科学发现的逻辑〉也被广泛引入。

以上就是89事件以前的基本状况,总结而论,这一10年里的思想观念进化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严重制约,其主要表现是,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关系紧密的作品--主要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政治哲学类作品引进极少,引进主要集中在人文学科。但是,不能否认的是,80年代的成果是极为丰富的,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科学哲学、社会学的主要经典作品大多被引入,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行为主义、功能主义等一系列学派被依次介绍,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但是,在这一时期内,中国本土作者的作品乏善可陈,文学界掀起了乡土文学和寻根文学,但成果有限,思想界也处在青黄不接中。

89事件以及92年经济大潮,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状况,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为指向的改革方向,西方主流经济学逐步取代了正统经济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红极一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思想引进的限制也被缩小了,如〈民主新论〉、〈通往奴役之路〉这些为自由民主体制辩护的书籍也得以在中国出版。不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西方学院左派的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包括萨伊德的后殖民理论等也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找到了同情者,使得90年代的思想状况呈现更为复杂的面貌,而有待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不过,90年代的最大特点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于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特点的大众文化,知识分子的首先反应是不适应,这导致了93、94年间的所谓“追寻人文精神”以及“抵抗文学”的出现,但最终,大众文化还是成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王朔的系列作品、贾平凹的〈废都〉,就产生于这一时期前后,而〈上海宝贝〉的出现,则标志着商业写作的成熟。

此外,新儒学也在大陆找到了支持者,牟宗三的〈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以及唐君毅、徐复观、钱穆等人的作品,在中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林毓生和余英时的作品,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很大,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外国思想大师。

以下是我所认为的对中国20年思想观念影响较大的一些作品:

哲学类:
卡西尔:〈人论〉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尼采:〈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政治哲学类:
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
波谱:〈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萨托利:〈民主新论〉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

文化学人类学:
费孝通:〈江村经济〉
米德:〈代沟〉
弗雷择:〈金枝〉

社会学:
苇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丹尼尔 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政治学
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文明的冲突〉、〈第三波〉
达尔〈论民主〉
巴林顿摩尔〈专制社会的历史起源〉
洛克〈政府论〉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经济学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萨缪尔森〈经济学〉
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文学类:

王朔系列作品
张承志〈心灵史〉以及其他作品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杂类: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
何博传:山坳上的中国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此外尚有若干史学类作品,因为身在客边,难以列出,总之,影响中国20年思想观念的书还有很多,比如〈法的精神〉,又比如〈社会契约论〉,小说如〈1984〉,但这些更多应该归入必修的经典作品,就不再一一列出。

凯迪网络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