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山禹王碑“天书”被破译

坐落在南京栖霞山天开岩景区的禹王碑、禹王碑文释文碑,因其上面的碑文字体奇特,一直没有人能破译出来,而被称之为“天书”。近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项长兴向记者指出,禹王碑刻制于明代,上面的77字碑文早已有释文。


栖霞山禹王碑又称岣嵝碑,是栖霞山的胜迹之一。文革期间,原碑被毁,砸碎的碑石被用来铺筑山路。1998年,有关方面对禹王碑进行了复建,重建的禹王碑碑面按原貌刻有碑文77字,但字体古怪,难以辨识,既非甲骨文、蝌蚪文,也不是石鼓文、古篆文,无人能够破译。项长兴研究员经过长期研究,翻阅资料,查找有关禹王碑前人的研究结果,终于得出结论,禹王碑乃明万历年间吏部左史郎杨时乔所立,77字碑文是依据岳麓书院禹碑摹拓本所刻。


据项研究员介绍,禹碑最先发现于南岳衡山的岣嵝峰,是古人为纪念大禹所立。从南宋到明代,古人根据南岳禹碑的样式,在长沙、成都、昆明等地刻立禹碑十余座。关于栖霞山禹碑碑文,历代释者很多,除杨时乔外,杨慎、郎锳、王朝辅等学者皆有各自的释文。虽然历代学者各释其释,互有差异,但仍可以从中看出,77字碑文主要是叙述禹接受舜帝的治水命令,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历八年疏浚大川河流,治平洪水的功绩。


虽然目前已大概能了解栖霞山禹碑的由来和碑文释义,但碑文77字属于何种字体仍是一个谜。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