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30分钟暴雨10人死亡

20日早起晨练的郑州市民,看到了与往日不同的街景:马路上残留着被大风吹落的树枝树叶、成堆的淤泥和横倒在地的树木,以及尚未退去的积水。昨天傍晚时分那场突如其来的夹着冰雹的暴风骤雨,成了人们共同的话题。

新华社报导,鸡蛋般大小的冰雹,伴着雷雨飓风在19日18时30分左右突袭郑州。这次灾害性天气虽然持续不到半个小时,但对这座城市带来的伤害却是巨大的:大批公共设施损坏、交通堵塞、部分城区停电停水,农田受损。更严重的是它还造成了人员伤亡。郑州市政府今天已证实,在昨晚的意外灾害中共有10人死亡,还有多人受伤。一个加油站还有一些民房倒塌。

  郑州市副市长姚待献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真没想到危害会这么严重,这对政府部门的紧急处置能力确实是一个考验。据他介绍,郑州市委、市政府今天已向全市发出通报,要求加强危房检查,加强天气短期预报。当前正值汛期,还应加强各部门各单位值班工作。

  这场突降的天灾虽然短暂,却引起人们的反思。当越来越多的这种被称之为“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出现时,如何降低它的影响,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成为政府部门该认真研究的问题,用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庞天荷的话说就是:“这给大家都敲响了警钟,提示我们政府部门必须加紧建立预警防灾体系。”

  7月19日,人们听到的该省天气预报是这样的:“雷雨时伴有短时大风或局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并没有说明具体发生的地方。而对郑州市的预报仅有“雷雨时伴有短时大风”,也没有交待会有冰雹来临,这使得广大市民对此毫无准备,猝不及防。
  
据了解,对于昨晚的短时强对流天气,省气象台短时预报科提前1小时就发出了预报,立即通知了郑州市有关部门,要求他们加强观测,做好预防。但问题是这一资讯却无法及时传递给社会公众。河南省气象台台长顾万龙说,因为缺乏有效的灾害警报系统,即使气象部门作出预报,如何把这一资讯及时传递给公众,在目前条件下,还没有摸索出有效的手段。

  “夏季持续高温后,随时都可能有强对流天气出现。定时向公众发布的天气预报,只能预报个大概。具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有透过雷达监测,提前1-3小时做出预计。但因为河南还没有装备新一代天气雷达,由于设备限制,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还不能做到全天候监测。”顾万龙介绍说,这种短时强对流天气形成、发生、消失都很快,预报难度确实很大。他坦承,如果能及时传递,像这样的雹灾,在小范围内完全可以采取措施,诸如人员伤亡、交通事故、房屋倒塌等,大部分就可以避免。

  应该说,在减轻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方面,气象部门近年来在监测、预报和建立通畅的气象资讯渠道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河南的周口市采用发传呼的办法,把短时强对流天气情况向公众发布,唐河县还尝试过人工消雹,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气候变化多端的今天,如何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特别是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准,气象部门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在采访中,气象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不约而同提出了同一个观点,今后要在利用天气预报,为公众服务,减轻灾害方面多下功夫。

  庞天荷说,减轻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包括了监测、预报、防御、抗灾、救援等许多环节。气象部门对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特别是发挥政府部门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防灾减灾的预研究。他呼吁,当前不仅需要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协调各部门的行动,而且希望公众树立气象意识、气候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