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光:江胡曾三权分立?

在‘六四’之后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这个话题,就像某种咒语,虽然现实中无所依托,但却不时需要低声念叨(千万不可高声喊叫),似乎能够避邪消灾(而喊叫只会招灾惹祸)。尤其是每到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前夕,至少有三种人,出于三种原因,那是要加紧嘟念‘政改’、‘政改’的: 一是真正有些傻劲儿的干部或知识分子,总想藉党代会的时机,推动真正的政治改革(political reform);二是聪明有加的宣传高手,作为党的‘智囊’或‘化妆师’,谈一谈这个话题,知道这会重燃许多人对党的希望,甚至可以给‘老外’一点盼头,从而有助于稳定政治局势--这本质上是在搞‘公关’(public relations),是真是假反正是个办法让你先有份耐心别来捣乱。第三种呢,则是这些高手们的主子了,自己身在权力游戏之中,政治改革也可以当作一张‘牌’,在权力再分配(power redistribution)的过程中有选择地打出来。三种方式,用英文似乎都可缩写为PR,所以我就说这是‘PR游戏’或‘PR现象’。

十六大之前的‘PR现象’也早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其背后我们这里所说的三种路向都有。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三层PR游戏的聚焦点,却越来越异乎寻常地趋于一致了,那就是所谓‘党内民主’问题。这当然不是一个新思路,对我来说尤其如此。十五年前,我参加中共十三大筹备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政策研讨班子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小组,研究如何在党内实行民主。当时的建议之一,就是回到中共八大,实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年会制,从而强化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权力,以制约中央委员会及其政治局。记得最初是人民大学的高放教授在一次内部座谈会上首先提出这个建议,这一点在拙着《赵紫阳与政治改革》(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版)中有详细记载。当然,这条建议后来没有得到最高层采纳,虽然赵紫阳本人明确赞成以党内民主制约党的最高权力的改革思路。有趣的是,风水轮流转,现在的政治改革讨论中,再次出现了这个建议,并且一时成为某种舆论焦点。特别是在中纪委研究室李永忠于官方杂志《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撰文讨论这个题目,并经香港《镜报》月刊鼓吹之后,加上民间改革家曹思源上月来港时就此讲演,一时这倒成为从北京到香港的一个小小舆论热点。

党代会常任制和年会制,简单地说,就是把党代会搞成目前人代会那样,每年开上一次会,给代表们多一些发言机会。这能不能真的解决权力制衡问题,其实是个大问号。中共八大不是已经实行了这一制度吗,为什么不能避免文革的发生?八大只开了二次会议,当老毛不想再开会时,这个制度就无疾而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讨论,把重点放到了党内‘三权分立’上,即党代会要设立它的常委会或常设主席团,而目前的中央委员会只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同时纪律检查委员会也要升格,从而三权平行,相互制衡。这样一来,据说民主可以发展,腐败得到制约,可成长治久安之计。

这可以说是真正的政治改革了,因为它是对最高权力架构的重大改造。另一方面,这似乎也可以解决十六大的权力分配难题。试想,江泽民当选党代会常委会(或主席团)主席,类似党内的人大委员长,而胡锦涛‘接班’出任中央委员会(或执行委员会)总书记,相当于党内的总理,那不就可以一举实现‘全面交班’和‘垂帘听政’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近来甚至有消息说,曾庆红改对中纪委书记一职有浓厚兴趣。在现行架构下,中纪委书记地位不如中央委员会书记处常务书记,而后者应是曾的囊中之物,为什么反会弃高从低?这恐怕只有联系到党内三权分立的改革设想才能理解:那时的中纪委书记,就是党内第三权的执掌者,比中执委常务书记又高上一个层次。这样一来,江胡曾三权分立,好似一个夹心面包,却也着实有滋有味!

不过,这种改革设想在十六大上能否实现?我不看好。原因很多,不去讲那些实质的观念与利益因素,单说时间怕就是个大问题:这将是中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领导制度改革,不可能在短期内统一党内思想;现在离十六大开会多说也就是不到半年的时间了,很难仓促推出这样一个重大变革措施。反对者只消以‘稳定’‘稳妥’为借口,就可轻而易举搁浅这一方案。所以说,这盘‘牛肉’虽好,恐怕是火候生了一些;老江虽有胃口,牙劲怕是不够。结果呢,不过‘PR’一番而已,还要回到老路。这就叫:‘夜晚寻思千条路,天明还得卖豆腐’。看近来北京不断放出老江连任总书记的消息(以本报任慧文专栏为例),你就知道还是‘豆腐’比‘牛肉’或‘夹心面包’更对国人胃口了。

──原载《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