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班人胡锦涛的故事之4/美误炸使馆事件 危机处理能力受瞩目

美国舆论界开始高度注意到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是在前总统柯林顿任内,1999年5月的北约“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中,胡锦涛两次出面,发表对美强硬的电视演说。但也因为如此,美国观察家有机会见识胡锦涛的危机处理能力。 


当时外界有人认为这是突显胡锦涛的接班态势。特别是在当时国内舆论、军方均激愤莫名,民族情绪高昂,纯就安抚国内群情而言,胡锦涛的电视讲话是成功的。中国媒体也将胡视为党中能够解决重大问题的领导人之一,有助于强化他第四代领导人的接班地位。

但是,也有人认为,胡的政治风格向来谨慎低调,而且中美关系一直是江泽民视为最重要的外交关系,因此,胡的出面,根本是临危受命。

因为,胡出面电视演说之前,正是军方扬言立即集会要“打倒美国帝国主义”、大学生群情激愤,示威打砸美国大使馆之际,胡的演说风险,在于虽然严厉谴责美国,但是,同时必须呼吁民众不要有“过激行动”,政府还是要依据国际法,保护境内所有外国侨民云云。

简言之,当时情境,胡锦涛的演讲内容,稍有不慎,拿捏不准,甚至有可能得罪军方或抗议群众,换来“丧权辱国”的骂名,这在北京政坛,是非常高的风险。如果只是唯唯诺诺,没有能力与肩膀之辈,是不可能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于是,也有人说,当时胡的处境,有如代罪羔羊,姑不论得罪美国舆论界,即使在国内面对军方与群众,在江泽民要求“稳定”的最高目标下,也是有极高风险,“压得住,是胡锦涛之幸;压不住,就做了江泽民的替死鬼”。

对江泽民而言,这也是无奈的政治选择,当时就有不少观察家指出,江泽民、朱镕基等领导人都必须体认,在中国经济情势日益恶化之际,北京无法承受中美关系决裂的政治代价。

因此,如果由江泽民发表严正的电视演说,势必造成中美关系难有转缓空间的后遗症。

东森新闻专题

本文留言

作者陈增芝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