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班人胡锦涛的故事之2/也曾摇旗呐喊不低调 文革冲击风格丕变
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吃尽苦头。对曾经也是摇旗呐喊、热血跟着党走的胡锦涛而言,文革的最大冲击,应该就是上层权斗更迭的“昨是今非”,并且自此养成低调、静观局变、“不左不右”的政治风格,不再把政治生命押在看不清、摸不准的一时风浪上。
徽商之子的胡锦涛,自知“成分”不好,但是,凭藉被评为“政治悟性高”,就学清大期间的青年岁月,正是毛泽东土法大炼钢运动的阶段。坚信喝共产党奶水长大的胡锦涛,也曾以莫名的兴奋,在号称科学殿堂的清大,参加过土法小炼钢等胡闹行径。
从参加“共青团”到毕业前后被评监允许入党,胡锦涛一直是“冲锋陷阵”、从来没有怀疑过党的热血青年。1964年在“虽小业主出身,但政治上积极上进、又有良好政治表现”的评语下,胡锦涛于65年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并在毕业后留校担任政治科研人员。
因为资浅、位低,胡在文革几番无从选择、也无法选择的“靠边站”,但是,同时也无法避免不断的“靠错边”。局势不断是昨天还“正确无误”,今天瞬变成“错误罪行”。
先前还是毛主席亲赞、红得发紫的红卫兵司令;同样在后期由毛主席亲示“批斗改”,而跌入深渊,丧失一切权力,成为被批斗的对象。
但是,许多像胡一样的知识份子,不断被不同派别的人马要求“上楼”反省,自我检查。反省起来就是“自已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不够,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看不清其反动本质,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地,执行了清大党委的指示,还误以为是执行了党中央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胡锦涛在文革过程中,“遭到可谓触及灵魂的冲击”。
于是在军宣队、工宣队进驻清大后,1968年秋,胡仔细琢磨毛泽东“批斗走”的新指示,主动表达愿意服从安排,到“党需要的地方服务”,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结果,胡锦涛只得收拾行囊走天涯,到被分配的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工地。那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之地,但也是远离北京政治风浪,明哲保身的无奈途径。
东森新闻专题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