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没有社会。即社会马上崩溃瓦解。
这并非危言耸听。诚实守信,这是连接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的纽带。缺乏了基本的诚信,社会必然瘫痪。
这可以从最原始的关系谈起。譬如,货币代表的是一定的价值,倘若它的信用丧失,商品社会如何运转?只好退回原始的物物交换的状态。但即使是物物交换,倘若对自己的物品的质量弄虚作假,则交易仍然难以为继。货币的价值失去信用,银行立即破产。此类最原始的道理,可以推到人类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关系,最根本的方面,都是维系在"诚信"这两个字上的。特别是是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契约经济",而契约的有效性,是以诚信作担保的。或者换句时髦的经济学语言,缺乏诚信,交易费用将变得无限大,而使经济无法运转。
这里还涉及到现代社会对"道德"这个词的用法的微妙演变。
从中国儒家的教诲,到基督教的"十诫",以及各种文明中关于各自道德的训诫,虽然互有差异,但基本的核心成分是大体一致的。而道德的重要内涵,在文明交融后的今天,人们发现,最能普遍化,即最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的,大体上都与诚信相关。如:不说谎,守约、不偷窃(尊重他人财产权)、尊重他人隐私、公道交易、公平竞争等等行为规范。而传统上依血缘关系以及小团体内的本能性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高调"道德",因为无法普遍化,已经日益被现代伦理和现代社会淘汰了。
有鉴于此,对现代变迁相当敏感的作者如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历史终结"了之后,居然于1995年又发表一部引起热烈讨论的专着《信用(Trust)》,专门讨论一个社会其成员之间的信任度的大小与其经济、政治的制度形态之关系。该书依信任度为标尺评判各种社会,打破了传统的以东西方划界的惯例。
回到中国的现实。众所周知,中国大陆目前在道德领域的"礼崩乐坏",最触目惊心的,就是诚信的崩解,是信用的危机。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其普遍欺诈已到如此程度,以致偶尔一个守信的人,会被人看作"大熊猫"式的稀有动物,而被好奇的人们"观赏"了。
失去了"诚信"这一社会运行的最重要的粘合剂,恐怕是社会解体的先兆。
中南海高官们并非没有看到这一点,以致令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以"挽救颓颓日下的世风"。
但问题是,在道德普遍沦丧的今天, 政府如何实行“德治”呢?
中国历史告诉我们,所谓“德治”,是“人治”的一种,它依靠统治者和上流阶层的道德楷模"垂范"百姓,教化社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此即儒家的“德化”。小"草"老百姓必随统治者君子之"风"而倒,获得教化。当然,实际的统治方式法家说得更直截了当--“以吏为师”。
问题在于,当今中国普遍的诚信丧失,难道不正是“以吏为师”的逻辑后果?用老百姓的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从最高层"挂羊头卖狗肉",以"共产党之名,行官僚资本主义之实"算起,当代的"官吏"们,有几个不是缺乏基本的诚信的?因此可以断定,江式“德治”将必定是某种虚伪和腐朽的极权专制,即:实际行为和宣传口号的二元分裂,隐蔽行为和公开行为的二元分裂,上层标准和下层标准的二元分裂。这一系列大分裂,将摧毁一切普遍的道德规范,使中国更深地滑入道德文化危机和总体价值崩溃的深渊。
现在,中国的诚信危机是如此深重,是该考虑大厦倾颓之后如何应付的问题了。
New Century Net(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陈奎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