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腐败是为了入乡随俗?

 2002-04-01 00:1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3月份以来,宝洁(中国)、联合利华(中国)、强生(中国)的内部腐败丑闻被相继曝光。这些跨国公司在华的分公司被商业腐败所蚀,按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一般规律,尽管在预料之中,但普通消费者还是会感叹不已。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先后披露的事实,腐败分成两类:一类是员工吃上游原辅料供应商的回扣;再一类是员工在下游代理商、经销商中拥有不合法的所有者权益,也即拥有“股权”和“分红权”。

  腐败的形式不同,后果却殊途同归---抬高采购成本、压低批发价格。仅宝洁(中国)公司,每年的直接腐败损失就高达4000多万元人民币。至于间接损失---对员工队伍的腐蚀,则无从直接计量。

  直面如此现象,已有学者将腐败与跨国公司积弊相联系,认为这些大公司的内部制衡机制也是“绣花枕头稻草包”。可以预见,这样的结论在国内商业圈中附和者众。

  然而,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判断未免过于轻率。

  因为类似于宝洁,公司内部若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制度和制衡机制,就不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全球性行业影响的大公司。从逻辑关系看,宝洁总部、宝洁海外公司、宝洁(中国)的内部制衡当具有一脉相承的确定性。要不,大公司如何实现有效的跨国协调、管理和控制?可见,问题不在于宝洁等内部的制衡机制有大问题,而在于他们所面对的商业规则有质的差异。

  商业文明基于商业规则之中,包括交易信息、交易过程的透明,法治的透明和惩罚的严厉。在透明的规则之下,从业者很难找到商业腐败的制度缝隙,而健康的商业价值观却不断地在从业者中扎根。人们足以深信,在宝洁等的本土,出现宝洁(中国)式的内部腐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与此相反,中国目前流行的商业规则是另类规则。“中国规则”的最大悲哀在于,离开了回扣之类的“润滑剂”,缺失了不当个人利益与正当公司利益的“杂交”,正常的商业流通恐难顺利进行。

  入乡随俗。既然“中国规则”以不清不白为特征、为内容,宝洁(中国)等焉能不理会之?不然,如何在中国市场立足?

  两害相权取其轻。据报道,宝洁(中国)等也一直致力于内部整肃。挖出腐败分子,通常以开除处置。但也仅此为止。宝洁们明白,若对内部的纯洁度过于较真,势必以放弃“本土化”的用人方针为代价,由此导致经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也许多于反腐败减少的损失,将腐败控制在一个可以容忍的限度之内才更为现实。据说,不仅仅是宝洁等,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或多或少在年度预算中列有专项的“腐败成本”开支。

  与一般国内企业对自身丑闻捂着、掖着的惯常做法不同,宝洁(中国)等倒是能坦然面对自身的不“洁”。这里有个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但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商业环境问题,向另类商业规则的“妥协”问题……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