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正确解读中国的经济讯息

中国大陆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国际标准接轨。然而,人们对大陆经济的了解,却如同雾里看花,不容易见到它的真实。

观察大陆经济,不能完全相信官方发布的数字,因为人为因素太多。例如每年的经济成长数字,不论国内、外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一定同官方一年前的预测差不多。几年下来,连不了解大陆国情的外国学者专家在佩服之余,也不能不表示怀疑。有时候前后信息混乱矛盾,人们不知该相信哪一个。

去年大陆的经济和股市一枝独秀,因此今年年初官方的口气和数字也是一片大好。今年3月6日,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全国人大9届4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指过去的一年,“规模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392亿元,增加1.4倍。”国企从亏损而有这样惊人的成就,自然表明朱镕基给国企3年脱困的承诺得到实现。..但是最近新华社主办的《了望》周刊引用国家统计局经济学家的预测指出,国有企业的损失今年将达到人民币700亿元。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今年1到9月国企部门亏损590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3.4%。

为什么利润突然变成亏损?这里面就涉及到如何解读的问题。所谓“利润”,曾培炎指的是“规模以上”的国企,而亏损则指所有国企。但是,什么叫“规模以上”的国企呢?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10月30日发布“国家重点企业”利润的统计数字:国家重点企业有513户,利润近2,000亿元。但这里指的重点企业是不是就是曾培炎所指的“规模以上”的国有企业也不清楚。这些企业中有盈利的是417户,其中78%的盈利集中在20个大户中;而55%又集中在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海上石油和国家电力公司5家大企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垄断,即使是重点企业,利润也有限。

中共官员和统计部门的文字游戏和巧立名目,增加了研究大陆经济的困难,甚至会误导作用。普通老百姓更加无从下手。这也许也是当局的目的。

又以外贸的情况来说,不同媒体的报道也容易造成混乱。据境外一家华文媒体的报道,10月中旬海关总署统计数字显示9月份出口额达到新高,是继8月份后今年内两度创下单月出口新高纪录。这当然是大好形势。但是同时有其它媒体引述新华社报道这个海关统计数字时,强调的是4月以来出口增幅的逐月递减和9月外贸盈余的新低纪录,不提那个“新高”。如此看来,形势却大不妙。而早这两天发布的2001年外贸白皮书则预测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增长10%,但是首9月仅增长9%,其时发生“9.11”事件已经1个月左右了,就是扣除印刷出版的时间,也应该紧急修订,以便得出较确实的数字。

也许,北京方面对美国经济衰退和“9.11”给大陆经济造成的影响估计不足,甚至认为有益。例如,5月中旬在斯里兰卡访问的朱镕基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国内需求,所以不论外界发生什么情况,中国经济都将按照7~8%的增长速度发展。”数字可以自己编造,但是一口咬定不受影响则未免太武断了。

9月20日,也就是“9.11”事件后1个多星期,正在香港的国家计委副主任李铁军就表示该事件不会影响大陆经济,不需要为此调整原来的目标。但是,外经贸部副部长张祥承认“9.11”同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对中国大陆经济的影响明显是负面的。然而一些专家,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又估计中国大陆将成为外国资金的避风港,从而增加外资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如此说来,这影响还是好影响。

10月16日在广州开幕的秋季交易会上,客商已经明显减少。朱镕基亲自参加开幕式打气,并且会见香港商人等等,无不说明朱镕基也预见到情况并不太好。最近因为股市要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险基金而导致股市大跌,朱镕基因此作出妥协停止减持。在入世前不把股市泡沫挤破而停止减持,可见担心股市暴跌的后果比加入世贸的风险严重得多。这表明目前大陆经济表面上的一枝独秀掩盖了内部的许多隐忧。到了11月上旬朱镕基出席汶莱的东协峰会,他不得不承认“9.11”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明年将会显现出来。

一般来说,面对外界,中共官员和媒体“报喜”会多一些,宣传诱人的前景而吸引更多的资金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为,目前大陆经济的发展主要还靠外资的投入,而不是改革并发出来的生产能力。而一些跨国企业对大陆经济的评估美妙得不得了,甚至超过中共当局自己的说法,显然地,如果不是对大陆情况不太了解,就是有意讨好,以便为自己创造商机。但是结果可能是自欺欺人。如何对大陆的经济状况同它的前景有实事求是的评估,是摆在学界和商界面前的艰辛工作。做好这个工作,才能正确评估入会对中国所会造成的影响。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凌锋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