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親」聽聽下半句怎麼說再來遵守(組圖)


「男女授受不親」是《孟子·離婁上》中的記載。(繪圖:志清/看中國)

看到男女過度親密的舉止,當事和旁觀的中國人看到都會念叨一句「男女授受不親」,意思是:男女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不能隨意發生身體接觸等。但是,「男女授受不親」還有下半句,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男女授受不親」的來源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是出自於《孟子·離婁上》的記載: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男女授受不親」的今譯

孟子是個學者,學者跟學者之間難免有切磋。齊國有位辯論家叫淳于髡,他很喜歡找人討論一些話題。

有一次,他去拜訪孟子,問道:「先生,有人說男女之間不能用手直接收送物品,才是合乎禮儀的行為。是這樣嗎?」

孟子回答:「沒錯,這是合乎禮儀的行為。」

淳于髡接著問:「那麼,如果嫂嫂不小心掉到河裡去了,可以直接用手去救她嗎?」

孟子回答: 「眼見嫂嫂掉進水裡而不去拯救,那跟殘暴無情的豺狼沒有分別。男女之間不直接用手收送物品是合宜的禮儀;但若是嫂嫂不幸掉進河裡,以手搭救,乃屬權宜之計,要知道人命關天啊!」

淳于髡再向孟子發問,說:「當今天下的百姓都陷溺在水深火熱的暴政裡,先生為甚麼不挺身而出,拯救天下蒼生呢?難道你還拘泥於所謂常道禮俗,受制於文人的節度,不肯去會見諸侯,冷眼旁觀蒼生受苦?」

孟子笑答:「要拯救陷在暴政裡的人民,就要用仁義的道理去感化國君,援救人民。嫂嫂溺水了,可以先將禮儀擺在一邊,伸手救助;但你總不能叫我放棄大道,用雙手去拯救天下百姓吧?」


古代女子把貞節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圖片來源:志清/看中國)

「男女授受不親」的下句是「嫂溺援之以手」

眾所周知,儒家創始人孔子非常重視禮教,孟子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被尊稱為孟亞聖,又稱孟子林,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男女授受不親」是儒家經典中規定的貴族家禮,指非血親或夫妻的男女對待的主張,原指非屬婚姻關係的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後指異性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不過儒家思想也認為,「男女授受不親」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包容,例如男子看到有女人遇溺就應伸出援手,不須拘泥禮教、過分排斥身體接觸,從而危及生命等基本道義,否則與豺狼無異。

孟子這句話:「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天下不安的情況,應該用大道去慢慢挽救;嫂子掉到水裡,伸手就能救上來。

所以,「男女授受不親」的下一句就是「嫂溺援之以手」。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儒家禮教越來越漠視,男女大防也越來越放鬆,所以這句話流傳至今的古話,現代人很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本文留言

作者平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