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之奇:五嶽中為何單單恆山沒有山門?(圖)
北嶽恆山之奇。(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中國傳統文化中,著名的山脈群體「三山五嶽」具有深遠的象徵意義。三山,通常指神話傳說中的三大神山:蓬萊、瀛洲、方丈,或實指天山、長白山、崑崙山。五嶽則有: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岳嵩山。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恆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
五嶽的地位在古代被上升到關乎國家社稷,歷代帝王常在泰山等地舉行封禪儀式,以示對天地的敬畏和對天下太平的祈求。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嵩山因少林寺而聞名,是武術和禪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自古以來就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道教第五洞天」。金庸著作中除了五嶽劍派之一的恆山派,還提到那千年不倒的懸空寺。懸空寺是中國現存唯一的一座懸空寺廟,是道教、佛教和儒家三教合一的寺廟。
說到北嶽恆山之奇,有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中國的三山五嶽中除了北嶽恆山外都有山門,為什麼恆山沒有山門呢?原來民間傳說:古代河北曲陽縣有一個相當孝順父母的秀才。一天,秀才的母親得了重病,請來許多名醫也不見好轉,秀才十分著急。一個晚上,他的母親做了一個夢,夢中顯示正北偏西方向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個人能治她的病。
秀才找人詢問,知道正北偏西方向的大山是山西的恆山。於是他立即前往恆山求藥。到了恆山,他燒香許願:「如果能讓我的母親身體康健,我將一步一步從曲陽磕頭磕到恆山。」許願後向廟裡的道士討了幾副草藥。
秀才趕回家中,將草藥煎好給母親服下。幾副草藥喝下,秀才母親的病果然好了。
見母親病已經痊癒,秀才立即實踐諾言。他背著乾糧一步一磕頭向恆山方向走去。他的孝心感動了恆山山神,山神使用神力把一塊刻有「恆山」二字的巨石拋到了曲陽縣。
秀才還沒走出曲陽縣城門,驚見一塊巨石落在腳前,上面刻有「恆山」字樣。意思是:「你(的誠意)到了。」秀才大為感佩,便捐錢在巨石落地之處蓋上了一座寺廟,名為「北嶽廟」,廟門上掛著一塊匾「北嶽恆山門」,意思是到了河北曲陽縣,就算是到了北嶽恆山的第一道門。其實河北曲陽,距離恆山的主峰還有300餘華里之遠呢。這個故事不僅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孝道的重視,也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神靈之間的關係。
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1487年)的進士且後來又作過南京兵部尚書的晉籍才子喬宇,一生性好詩文,樂於山水。他寫過一篇精彩的《恆山遊記》。記曰:「其上路益險,登程三里,始至岳廟。頹楹古像,余肅顏再拜。廟之上有飛石窟,兩崖壁立,害然中虛,相傳飛於曲陽縣,今尚有石突峙,故歷代怯升登者,就祠於曲陽,以為亦岳靈所寓也。」喬宇的詩文和親身遊歷,為民間傳說平添了真實性。
道家修行是為了得道成仙,所以道家不乏神通。在北魏時期,恆山的道教文化達到了巔峰,成為全真派的聖地。許多著名的道教人物,如三茅真君、八仙之一張果老、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行並留下了許多傳說和佳話。
張三豐在《三十二歲北遊》中道:幽冀重來感慨忘,烏紗改作道人裝。明朝佩劍攜琴去,卻上西山望太行。」張三豐佩劍攜琴,經太行山脈,首先來到道家洞天福地之一的恆山。相傳,道家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留下了大量的仙蹤遺蹟。
張三豐認為恆山對應天上畢、昴星之精,乃道家洞天福地之一。「畢昴精凝處,恆山氣象高。籐蘿牽絕壁,松柏吼飛濤。朔野何空闊,靈風乃怒號。結廬仙嶺上,望裡興飛豪。」(《恆岳》)
張三豐在望仙嶺上結廬,潛心尋道。悠悠十六載,未遇大道。張三豐留下一首著名的《悠悠歌》,感人生短暫,嘆真道難尋:
「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歲空銷磨,人生壽命能幾何!株守恆山十六載,燕趙往來成逝波。到不如攜琴劍、整笠蓑,東走蓬萊唱道歌。」
於是,張三豐轉而東走齊魯(今山東),去蓬萊之地尋找神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