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自嘆「既無三徙教 不聞過庭語」?(組圖)


曹操在文學上也頗有建樹,推動建安文學之繁榮。(圖片來源: 公有領域 合成圖)

東漢末年時期卓越政治家曹操,在文學上也頗有建樹,一生留下大量詩賦等創作頗豐。曹丕稱曹操「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曹植則言曹操「既總庶政,兼覽儒林。躬著雅頌,被之琴瑟」。曹操留下多數詩作,推動建安文學之繁榮。

曹操在《善哉行.自惜身薄祜》一詩中曰:

「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其窮如抽裂,自以思所怙。雖懷一介志,是時其能與。

守窮者貧賤,惋嘆淚如雨。泣涕於悲夫,乞活(要)[安]能睹?

我願於天窮,琅邪傾側左。雖欲竭忠誠,欣公歸其楚。

快人由為嘆,抱情不得敘。顯行天教人,誰知莫不緒。

我願何時隨?此嘆亦難處。今我將何照於光曜?釋銜不如雨。」

這首詩曹操自述身世不幸,孤苦零丁,無依無靠,但成長過程中矢志不渝的堅韌,令人感佩。《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故曹操有出身低賤之嘆。他坦誠年幼時沒有良好的家教:「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曹操引用的「三徙教」、「過庭語」都是傳統文化中著名的教育典故,它們分別指什麼?


孟母三遷。(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方網站)

「三徙教」,源自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西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退進。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這裡講述了孟母為了教育孩子,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三次遷徙。孟子年幼時就非常聰明,看到什麼就學什麼,模仿的能力很強。孟母看到自己的兒子看到什麼就學什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避免孟子誤入歧途,於是三次搬家。最終,孟母將家搬到了學堂附近,孟子跟著學生們一起讀書,並且變得守秩序、懂禮貌。

孟子後來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成為了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的成功,離不開孟母的良好教育,後來人們便以「孟母三遷」比喻為古代人良好的家教。

「過庭語」,也被稱作為「庭訓」,主要講述了孔子與兒子孔鯉的故事。


孔子教育兒子「不學禮無以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中,兒子孔鯉看到「後趨而過庭」。「趨」就是小步快走,在長輩低著頭,很快很快地走過去,這叫「趨」。

孔子叫住兒子道:「站住,學詩了嗎?」

孔鯉答:「沒有」。

「不學詩何以言?」意思就是不學詩怎麼會說話呢?「詩」指的是《詩經》。

於是孔鯉退而學詩。

又一天,孔鯉看到父親站在庭院中,於是又趨而過庭。

孔子再次喊住孔鯉,道:「學禮了嗎?」

孔鯉還答:「沒有。」

「不學禮何以立?」意思就是不學禮怎麼能在社會上立足呢?「禮」指的是《周禮》,《周禮》作為儒家經典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儒家思想。

於是孔鯉退而學禮。這就是曹操詩文中所說「過庭語」的故事。

曹操統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外定武功,內修文學,說明他幼年時期的教育環境雖然不佳,但曹操自律甚強,沒有放棄過自我修養。曹操堅持博覽群書,鑽研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註釋過《孫子兵法》。為他後來治平亂世,開創大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本文留言

作者禾子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