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4日,在臺北舉行的2024年臺灣半導體展 (Semicon Taiwan 2024)。(圖片來源:WALID BERRAZEG/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0月25日訊】(看中國記者尹華報導)近日,中國經濟學家程曉農與臺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明居正進行了一場對話,這不僅是一場學術討論,更是一場深刻剖析中共經濟體制和國際關係變化的反思。兩位專家通過對比兩岸三十年的歷史演變,展現了中國大陸和臺灣在經濟、政治、國際關係等方面的顯著差異,並揭示了中共體製面臨的深層次危機和未來走向。兩人從經濟、國際關係、兩岸制度競爭及未來展望四個方面詳細解析。
兩岸30年變遷的深層次解析
在這場對話中,程曉農和明居正首先回顧了兩岸在過去三十年的不同發展軌跡。程曉農指出,中華民國在1980年代末期是國際上的「孤兒」,當時臺灣在外交上幾乎沒有朋友,面臨著國際社會的孤立。然而,憑藉經濟改革、民主化進程以及在高科技領域的崛起,臺灣逐漸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支持。尤其是在半導體和科技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使臺灣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佔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度是國際社會的寵兒。1978年中共開啟了改革開放,隨著經濟迅速崛起,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在全球化浪潮中受益匪淺。然而,隨著習近平上臺後的強硬政策,特別是對內收緊控制、對外推行「戰狼外交」,中國的國際形象急劇惡化,曾經的國際合作夥伴開始與中國拉開距離。中國在全球經濟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逐漸下滑,正走向「國際孤兒」的境地。
-臺灣崛起:從經濟奇蹟到國際認可
臺灣的崛起離不開其民主化進程和經濟轉型。自1980年代末期以來,臺灣在全球化背景下,抓住了高科技產業崛起的機遇,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臺灣逐漸成為全球領先的供應商之一。臺灣半導體製造公司(TSMC)如今是全球最重要的晶元製造商之一,其技術領先地位使得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戰略重要性。
明居正指出,臺灣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經濟發展,更在於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制度優勢。民主化進程使臺灣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而其法治和透明的治理結構也為投資者提供了安全的環境。與中共體制不同,臺灣的成功基於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治理,這為其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更多的支持。
-大陸回退:從改革開放到專制回歸
相比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改革開放雖一度帶來了經濟繁榮,但其內部的政治體制未能同步改革,導致經濟發展受制於權貴資本主義。程曉農指出,中共的所謂「改革」並沒有解決體制內的根本問題,而是將權力與資本緊密結合,形成了「共產黨資本主義」。在這種體制下,共產黨的幹部成為新的資本家,掌控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然而,這些權貴並不將財富留在中國,而是將資金轉移至海外,造成了資本外流和國內投資不足的問題。
程曉農特別提到,中國的銀行體系早在1990年代末期就曾面臨嚴重的金融危機,當時中共通過私有化國企、申請加入WTO、吸引外資等手段暫時緩解了危機。然而,這種權宜之計並未解決中國經濟結構性的問題,反而為未來埋下了更大的隱患。隨著外部環境的惡化,中國的經濟模式正在走向崩潰。
中共經濟模式的結構性問題
程曉農對中國經濟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共體制內的權貴資本主義這一核心問題。權貴資本主義是指中共高層通過控制國有企業和金融體系,將國家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這種體制不僅使財富分配極度不均,也導致了資本的大量外流。程曉農指出,中共的經濟政策使得國家的經濟命脈完全被權貴掌控,而這些權貴卻不敢將他們的財富留在中國,因為他們知道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缺乏長期的穩定性。
-權貴資本主義的實質
在程曉農的分析中,權貴資本主義是一種獨特的政治經濟現象,它既不同於傳統的市場經濟,也不同於計畫經濟。程曉農指出,所謂的「私有化」並非真正的市場化改革,而是通過權力交易將國有資產轉移到共產黨幹部手中。這些幹部通過腐敗手段迅速積累了巨額財富,但由於中國的法律體系缺乏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他們不願意將財富留在中國。
程曉農進一步指出,權貴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資本外逃。中國的權貴們通過各種渠道將資金轉移到海外,購買豪宅、投資海外市場。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中國國內的投資能力,也加劇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失衡。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資本外逃問題將進一步惡化,導致中國國內經濟崩潰的風險大幅增加。
-WTO的加入與全球化的危機
程曉農特別提到,中國加入WTO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通過加入WTO,中國獲得了進入全球市場的機會,成為全球製造業的中心。然而,全球化並未徹底改變中國的經濟體制,相反,它強化了權貴資本主義。大量外資湧入中國,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這種增長是建立在低工資和低環境標準基礎上的,未能形成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程曉農認為,隨著全球化進入新的階段,歐美國家開始對中國的經濟模式產生警惕。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技術盜竊和不公平競爭採取了越來越嚴厲的措施。這種外部環境的惡化加劇了中國經濟的困境,使其面臨更大的挑戰。
國際地位的逆轉與中共的戰略失敗
在國際關係方面,程曉農和明居正的討論揭示了中共政權在過去三十年中從國際主流逐漸被邊緣化的過程。程曉農指出,三十年前,中共通過改革開放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在國際舞台上佔據了重要位置。然而,隨著習近平上臺後推行的戰狼外交和軍事擴張政策,中共開始失去國際社會的支持,逐漸被孤立。
-戰狼外交的失敗
明居正指出,習近平上臺後,推行了一系列強硬的外交政策,試圖通過軍事力量和經濟壓力,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然而,這種所謂的「戰狼外交」卻適得其反,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反感。特別是在亞洲地區,中國與日本、印度、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日益緊張,美國和歐洲國家也加強了對中國的防範措施。
-中美貿易戰與全球圍堵
程曉農進一步分析了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他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不僅是為了減少貿易逆差,更是為了遏制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崛起。美國通過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加征關稅等手段,切斷了中國獲取關鍵技術的渠道。這場貿易戰暴露了中國經濟的脆弱性,尤其是在高端製造和技術創新領域的依賴。
程曉農認為,隨著美國和歐洲國家對中國採取「去風險化」戰略,全球供應鏈正在逐步從中國轉移,這將導致中國經濟進一步衰退。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因此受到嚴重打擊,從原本的國際主流逐漸走向孤立。
兩岸制度競爭的未來展望
程曉農和明居正一致認為,兩岸的競爭本質上是兩種制度的較量。臺灣通過民主化和經濟自由化,成為國際社會中受尊重的一員,而中共則選擇了專制的道路,導致其在國內外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程曉農預言,未來3到5年內,中共政權將面臨更加嚴重的危機,而臺灣的國際地位將繼續上升。
-中共體制的不可持續性
程曉農指出,中共的權貴資本主義體制已經走到了盡頭。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防範措施升級,經濟增長的動力逐漸衰退,內部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程曉農認為,中共政權正在走向自我毀滅,未來幾年內可能會爆發經濟危機和政治動盪。
-臺灣的機遇與挑戰
明居正則從臺灣的角度提出了樂觀的展望。他認為,隨著全球對中共的圍堵加劇,臺灣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臺灣的領先地位將繼續為其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然而,明居正也提醒,臺灣需要繼續加強自身的國防和外交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的挑戰。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