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師:「天下得於攝政王,亦失於攝政王;江山得於孤兒寡母,亦失於孤兒寡母」。北京紫禁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坊間傳說,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在打進北京城之後,接了六歲的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入主紫禁城。有一天,多爾袞在北京的青龍橋上遇上了占卜的瞎算命師,他問:「關外的軍隊能坐得了關內的天下嗎?」瞎算命師立馬回答:「能」。他喜出望外,又問:「那能坐多久?」瞎算命師這次只說:「天下得於攝政王,亦失於攝政王;江山得於孤兒寡母,亦失於孤兒寡母」。
清朝的歷史演變印證了瞎算命師的預言:讓清朝入主中原的是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孝莊皇太后及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最後斷送清朝江山的是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隆裕皇太后及清憲宗愛新覺羅・溥儀。
關於「天下失於孤兒寡母」中的寡母隆裕皇太后,查閱《清史稿・后妃傳》,只有短短167字的記載,簡單敘述其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緒的皇后,溥儀的皇額娘,下了宣統退位詔書。
柔懦且果斷:中國史上最後一位太后
葉赫那拉・靜芬(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帝成婚,次年立為皇后。但光緒帝只寵幸珍妃,和隆裕之間感情很不好。隆裕姿色並不出眾,性格柔懦,但在大事面前也展現出果敢的一面。
慈禧之所以在眾多侄女中選中了隆裕,跟少年隆裕的處事果斷有主見有關。她早就對自己的弟弟、隆裕的父親桂祥留下話:喜子(隆裕的小名)不要嫁給別人。
姐姐妹妹都出嫁了,隆裕還在閨中等待著光緒皇帝。在被慈禧選中之後,少年隆裕建議父親桂祥讓體弱多病的弟弟練武強身,被父親採納。這個弟弟,後來成了光緒的御前帶刀侍衛。在之後的歲月中,隆裕的果斷時不時會表現出來,並不像過去傳說的那樣「怯懦」。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在南海瀛臺涵元殿駕崩,依慈禧太后遺命由宣統帝即位,她被尊為隆裕皇太后。11月15日,慈禧也去世了。
成為新的皇太后隆裕,實行垂簾聽政,和攝政王載灃(宣統帝生父,光緒帝之胞弟)一起主掌朝政,奮力支撐已經在風雨中飄搖的大清王朝。
載灃,宣統的生父,隆裕的小叔子。這位26歲的攝政王在其主政期間,暗殺風潮忽然間在革命黨中盛行起來,1910年,這位攝政王成了和他同歲的革命黨人汪兆銘的目標。攝政王躲過了暗殺,汪精衛被捕。按照大清律例,這是滿門抄斬的大罪。攝政王不顧大理院對其發出「公然踐踏法律」的抗議,選擇了法外開恩。載灃的考慮是:「黨禍日夕相尋,恐益重其怒,乃作釋怨之舉,博寬大之名。」
1909年,他意識到袁世凱的勢力開始坐大的,曾殺心暗起,因為奕劻的勸阻,才以袁患有足疾的理由將其送回老家河南。袁世凱的下課,一時間成為國際上最受關注的事件。
1911年,她與載灃聽從了郵傳大臣盛宣懷為飽私囊提出的「鐵路收歸國有」的主張,引起震驚中外的護路運動。隨後「辛亥革命」爆發,清廷被迫取消皇族內閣。
接著,1911年12月29日,自1894年就建立了興中會的孫中山,被17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兩天後的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大清國宣統帝退位詔書。(網路圖片)
給大清謝幕:為保皇室頒布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延綿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就是以隆裕皇后頒布的一紙退位詔書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起草退位詔書的,是光緒20年的恩科狀元張謇,這位開創了百年實業傳統的清末狀元不僅具備經世致用的頭腦,且極具文采。一紙詔書,委婉而生動地道出大清朝的「有疾而終」:
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布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事實上,大清的「有疾而終」,並非自隆裕太后始,甚至在她走進皇宮大門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跟她沒有關聯。但她卻敢於內省,大方承認「有疾」,主動提出終結。雖然是出於自保,保清室皇脈的延續,保清代子民的平安。
在溥儀皇帝的回憶錄中,記載了隆裕最後接見袁世凱的情形: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麼哭。這時,殿裡除了我們三個,別無他人,安靜得很。胖老頭很響地一邊抽縮著鼻子,一邊說話,說的什麼我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這個人就是袁世凱。這是我看見袁世凱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凱最後一次見太后。如果別人沒有對我說錯的話,那麼正是在這次,袁世凱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
退位已經無可挽回。儘管在皇室內部已經進行了幾次討論,但還是存在爭論。促使隆裕太后下決心退位的,是1月26日,最堅定的宗社黨領袖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宗社黨群龍無首,滿朝親貴心驚膽戰。他們讀到北洋文官武將的奏電,知道大勢已去,便紛紛逃出北京,投向天津租界及大連、青島等地。
隆裕皇后立即頒布授予袁世凱一等公爵,想用這種方式讓袁世凱保持大清不亡,只能「全權授予」袁世凱。她所能做的就是在注定的命運之下為清室爭取一個較為優待的條件。
在南北雙方拉鋸的談判過程中,清室的退位條件的每一次更改,都「入奏」隆裕皇太后過目,「太后逐字討論,見解明快」。主要負責起草優待條件的,正是早年被載灃豁免的汪精衛。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布《清帝退位詔書》,結束清朝自1644年順治帝入主中原以來共268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君主政體。
隆裕太后畫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逝後獲哀榮:被讚「德至功高 女中堯舜」
頒布退位詔書之後,隆裕太后鬱鬱寡歡。1913年2月22日(國歷正月十七日)凌晨,末代皇帝溥儀名義上的母親隆裕太后病逝於長春宮。得年45歲。其時,身邊只有宣統帝溥儀、總統袁世凱、內務府大臣世續和兩三個宮女。
隆裕死前曾對大臣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又對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別汝之期至矣,溝瀆道途,聽汝自為而已。」
對於袁世凱,隆裕默默無語,因為在退位之前,該說的話都已經說了。
中華民國北京中央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一天。2月28日為祭奠之期。
袁世凱還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當時的軍政要員紛紛致電名義尚存的清室,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副總統黎元洪更是在唁電中稱讚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隨後,在參議院議長吳景濂的倡議下,政府於3月19日在太和殿召開了國民哀悼大會。靈堂上方懸掛著「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靈堂正中擺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樑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內擺滿了輓聯、花圈。穿著清式喪服和現代軍服的儀仗隊在靈堂前左右站立。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后隆裕太后被謚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與光緒帝合葬崇陵(河北易縣清西陵)。
終其一生,隆裕被一些野史傳聞傳說環繞,說她是妒婦、昏庸、愚蠢。「妒婦」源於她與珍妃的後宮爭寵,「昏庸而愚蠢」就是因為大清亡於她手。
試想,如果隆裕太后真的只是一個「昏庸而愚蠢的妒婦」,那為何在清王朝喪失政權之後,還能獲得如此的謚號與哀榮?
何況,歷史大戲早有安排,前文那位瞎子算命師不是早算出來了?隆裕只不過是順天承運,扮演好屬於自己的角色而已!
責任編輯: 倚天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