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延安整風王實味被殺時 誰能想到自己就是下一個祭品(圖)

 2024-10-02 0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王實味
一個時代到來,災難到來,暴虐到來,奴役到來,與夢背道而馳的現實到來。誰能想到自己就是下一個祭品呢?(網路圖片)

一九四七年七月,山西興縣。一名被押綁的中年知識份子被武裝人員押送到破廟後的僻靜處,大刀掄起,刀落頭落,鮮血狂噴。之後,屍首被扔進一眼枯井,倒入泥土掩蓋,從此消失。被殺的人的名字今天已經不為人所知。然而,他的死卻開啟了一幕悲劇,一幕本世紀下半葉知識人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劇。人們以為文革始於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我卻認為,那僅僅是高潮,一切早已不知不覺地開始,那位被殺戮的書生,是前文革時代的祭品。

他的名字叫王實味

一九二五年,王實味考入北京大學。「五四」運動之後的北京大學,宛如百川歸大海,有容乃大。與王實味同班的同學裡,有一位也是將在本世紀文化思想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他就是胡風。一九二六年,王實味在北大四齋創作短篇小說《楊五奶奶》、中篇小說《毀滅的精神》,並向《現代評論》投稿。主編陳西瀅讀完之後,大加讚賞,破例開出三十元的稿費。在自敘傳式的中篇《休息》中,烈焰般的情感與怒濤般的浪潮展露出作者超凡的才華。王實味以稿費維持生活,後來實在無法繼續學業,不得不半途休學。此後,他開始大量翻譯外國文學名著。數年間,他一共翻譯了上百萬字,如奧尼爾的《奇異的插曲》、哈代的《還鄉記》、都德的《薩芙》、霍普特曼的《珊拿的邪教徒》。他的譯文別具一格,有著「蓬勃的人性之熱與力。」

一九三七年,在抗日的烽火中,王實味奔赴延安,延安是那一代青年人心目中的「燈塔與明燈」。他投入到馬列著作的翻譯與研究之中,四年內譯出兩百萬字的著作,如《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價格、價值和利潤》、兩卷半《列寧選集》。由於在文藝和翻譯工作上取得突出成就,他被任命為中央研究院特別研究員。

隨著對經典理論的深入研究和對延安現實的全面觀察,王實味發現了一個歷史的悖論:為了一個崇高的理想,是否可以不擇手段而達到目的?在這樣的思路下,尖銳的對立產生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是否必須以犧牲個體的精神自由為代價?民族的解放、社會的整合是否能與人的解放、國民性的改造統一起來?龍種是何以變成跳蚤的?

理論家的悲劇緣於理論的尖銳和實踐的固執。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風開始。這實際上是十五年之後那場規模更大的「陽謀」的預演。二月十七日,王實味在《穀雨》雜誌上發表雜文《政治家、藝術家》,接著又在《解放日報》上發表《野百合花》。他承續了「改造靈魂」的思路,以及北大精神中最可貴的一面「常與黑暗勢力抗戰,即使只有自己」。他在天上見到了深淵,他毫不留情地批評「歌囀玉堂春,舞回金蓮步」的升平氣象,批評「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等級制度,堅持藝術家的責任是「揭露一切骯髒和黑暗」,從而與「欣欣向榮」的主潮形成激烈的衝突。

醫生遇到了諱疾忌醫的病人,「真」與「假」的命題被強權置換了。在延安,王實味大概是研讀馬列原著最深入的「真正的馬列主義者」。但是,當眾多不讀馬列的「真馬列主義者」把他當作「異端」之後,他便成了「反革命茅坑」中的「假馬列主義者」。假如馬克思地下有知,恐怕連苦笑也笑不出來吧?

「我們決不能讓邪氣更大的人得勢」,批判一開始,王實味沒有低頭認錯。自東漢以來,河南人就頗有「強項」之氣。身為河南人的王實味又稟賦了北大的抗爭精神,喊出了「絕對民主」的口號。他說,作為人格獨立的知識著「必須有至大至剛的硬骨頭」。對經典理論的爬梳與對國內國際形勢的分析,使他得出驚世駭俗的結論,「托派理論有些地方是正確的」,「中國大革命的失敗,共產國際應負責」,「斯大林的人性不可愛」。

正如卡夫卡所說,太陽的光芒市場會被烏鴉的翅膀所掩蓋。撲面而來的是對王實味暴風驟雨式的批判。在巨大的壓力下,王實味被迫檢討自己錯誤的根源在於「有濃厚的虛無主義傾向」,「小資產階級病態的憂鬱性」和「極端頑強的自以為是」,並說自己「神經確實有些異狀」。然而,隨著毛澤東和康生的介入,批判的性質很快發生改變,由「思想錯誤」變成「敵我問題」。與王實味有交往的同事、朋友陳傳綱、王汝琪夫婦和潘芳、宗諍夫婦也被牽連進來。一個「反黨五人集團」產生了。一九四二年底,王實味被關押,受到殘酷的「逼供信」的審訊。一九四六年,康生親自作出王實味是「反革命姦細分子」的結論。一九四七年三月,胡宗南軍隊佔領延安。在撤離過程中,保衛部門認為王始終是禍害,因此「根據王的罪惡及表現,實屬無法改造,故請示處決批准後,我們於昨夜在興縣將王秘密處死」。

一顆「對於一切被踐踏與被欺侮著懷有無上悲憫」的心靈停止了跳動。這不僅僅是一顆心靈停止跳動。我把王實味的被殺看作「前文革時代」的開始。因為王實味的被殺,意味著「思想」可以被定罪,「思想者」可能遭到「秘密處決」的命運。

一九零三年「蘇報案」,清廷暴怒,欲凌遲處死章炳麟、鄒容。但租界當局堅持依法處理「國是犯」,判決極為輕微。由此給這個「思想獄」的大帝國帶來一線生機。「蘇報案」下啟五四新文化運動,十六年之後,思想狂飆得以突進。中國邁出走向現代社會的第一步。在失控的東方專制主義的真空裡,言論與思想的自由在某種制度上得以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傳入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均有賴於此自由之風。

自由走向自由的反面,最明顯的跡象就是一九四二年的「整風」。此前,有蘇區「肅反」、「AB團」等一系列事件,所殺者亦不計其數。相比之下,王實味僅僅是一介書生、一個純粹的思想者。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反對派,而是馬列思想內部的「修正派」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者。他連「國是犯」的資格都不夠,至多算個「黨是犯」——而且僅僅是思想、理論意義上的。對這樣的一名知識人「秘密處死」,使崇高的理論吞噬了理論的崇高。鮮血流淌,人頭落下,祭品擺上,祭禮開始。一旦殺戮被賦予正義性,那麼茹毛飲血的狂歡就將在「最現代」的情境中展開。

思想的出格導致生命的終結,對思想者的屠殺則導致整個民族患上了靈魂的「敗血症」。理性的謀殺在線性進化的歷史觀中得到了開脫。王實味的被殺意味著:在此後的半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裏,「思想」將不再成為「可能」。

王實味與胡風、路翎一樣,與陳獨秀、瞿秋白一樣,是詩人,是軟弱的、天真的、敏感的、熱情的、悲憫的、憂鬱的詩人。詩人注定了要被「歷史」所謀殺。詩人是純粹的反叛者。因此,在革命之初,詩人是趕著馬車奔跑;在革命之後,詩人立刻被扔下馬車、五馬分屍。我想起加繆的預言——「革命首先企圖實現了引起革命的反奴神;然後革命又迫使自己否定反奴神以更好地肯定自身。」

王實味,這個貧困的農民的兒子,這個輟學的學生,這個愛好文學的青年,這位詩人和思人,我已經很難想像他的相貌與氣質了。僅有幾張模糊的照片與發黃的書頁是不夠的。他的慘死,沒有引起任何人的關注。那是一個生命比草賤的時代,也是一個凱歌高奏的時代。然而,血不是白流的,它滲透在泥土中,水流中,空氣中,越來越濃腥。第一滴、第二滴、第三滴……終於彙集成了「血海飄香」。

巴金聲討幾句文革的罪孽就受到了人們普遍的讚揚,這說明半個世紀的困頓之後,思想的疲軟和空虛。就問個本身來反思文革時沒有任何意義和作用的。文革僅僅是歷史鏈條上的一環。文革是風暴,風暴的前夜,醞釀的過程比風暴本身更加重要。但是,迄今為止,關於「前文革時代」的反思仍沒有展開。

加繆說過:「真正反叛的行動只是為了限制暴力的制度,而不是為了使反叛的行動成體系才統一武裝自己。一場革命只有當它保證取消死刑的情況下才值得人們為它而死,只有它事先拒絕進行無限期的懲罰的情況下才值得人們為它去坐牢。」拒絕參與歷史罪惡並揭露這一罪惡的王實味立即被革命消滅了肉體。至此,革命的暴力化噎無法阻止。一切試圖阻止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思想者」都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手段的墮落終於演變成目的的墮落。跳蚤突然以龍種自居。奧斯維辛集中營、古拉格群島與文化大革命,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你們」不再存在。

一個人死去,靈魂死去,思想死去,理想死去,夢死去。一個時代到來,災難到來,暴虐到來,奴役到來,與夢背道而馳的現實到來。沒有人關注那個被殺害的「敵人」,同樣也沒有人對將要來臨的一切作任何的準備。在把他人當作祭品獻祭的時候,誰能想到自己就是下一個祭品呢?

殺人如草不聞聲,王實味無聲無息地被殺害了。與此同時,千山萬水之間屍橫遍野,革命的車輪滾滾向前。誰也沒有意識到,「前文革時代」的序幕已經拉開,喜劇演員們想不扮演悲劇都不行了。

責任編輯: 傅龍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