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公主駕到」 揭密最真實的清代公主(圖)
固倫和孝公主,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最小的子女。(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今年9月7日~12月1日隆重推出「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文獻古籍特展,在爬梳清宮檔案文獻後,為大家呈現常為戲劇或小說主角,但真實樣貌卻少人知悉的清代公主們的一生。該展覽將提供大家從另外一個視角,探看身處在傳統男性主導下的宮廷體制公主的定位及意義,當然亦包括女性是如何立足於歷史中的。
「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展覽是從女性史的方向出發,並透過「皇帝的女兒」、「家當大開箱」、「聯姻任務」、「說再見太匆匆」、「結語:回望公主」等多個單元,從記載了公主資料的〈公主表〉、公主嫁妝內容的〈固倫公主陪嫁粧奩清單〉,以及乾隆為聯姻公主親自撰寫的〈誌固倫和靜公主婚禮詩〉,到為平均壽命僅有26歲的公主們所做的祭文,例如〈祭莊靜固倫公主四妹文〉等,進一步呈現清代公主的生命歷程,其中包括了清朝公主的身分制度、人際關係、生命故事,以及公主在清帝國政治運作中的位置與意義。因此,此一展覽自然不乏諸多關於清朝公主的小故事。
策展人蘇峯楠助理研究員表示,這次展覽內容十分精采,部分文物更是第一次公開展出,其中包括詳列近三百種嫁妝物品名稱的〈固倫公主陪嫁粧奩清單〉。這分清單同時展現了清代皇室的輝煌氣派與尊嚴及滿洲貴族女性的物質與生活文化,至於〈公主婚禮保和殿筵燕位次〉則詳細標示了公主婚禮當天宴飲的座席。
該展覽資料介紹說,漢語「公主」這一詞彙,至少在中國前5~4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公主」原指君主或諸侯的女兒,後來才成為皇帝女兒的專屬名號,且不只中國,同在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朝鮮與越南也都能見到。
部分相關文獻則引領我們思索公主當時的生活及社會議題,例如:在十九世紀後期的筆記文集《竹葉亭雜記》中,提及乾隆皇帝的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幼時常打扮成男性,此項記載顯示固倫和孝公主可能擁有男性氣質,跟一般人想像的傳統女性形象不一樣。
網絡資料則表示,這位時人稱為「十公主」的固倫和孝公主最受寵,且因長相酷似父親乾隆、性格又如男子般剛毅,因此常身穿男裝隨父校獵。乾隆曾對固倫和孝公主慨嘆說道:「汝若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
雖然清代公主乃是金枝玉葉,但留給後人的記載卻不多,甚至連名字都找不到。根據故宮資料顯示,在院藏《清史稿》的稿本中,記載了95名清代公主的資訊。表中有8項欄位,其中「名」這一欄註記了公主的本名或別號。不過,只有清太宗皇太極之前的8名公主才有填寫資料,其餘人均空白,是填寫資料最少的欄位。
其實,滿洲女性原本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入主中國之後,或許是受到漢人傳統的影響,漸漸的不再強調女性的名字。因此,皇帝女兒不像皇子大多能以本名行世,歷史文獻裡是很難見到皇女之名的,頂多只出現了「皇幾女」或「幾公主」這類出生排行編號,以及大清帝國予以的封號。
舉例來說,清太宗皇太極的五女阿圖(Atu),後世多稱之為「固倫淑慧長公主」。但她其實是有名字的,像在保留了許多滿洲女性本名的《太宗實錄》初纂本(採譯自早期滿文原檔)中,就在其額駙索爾哈送聘禮、阿圖於1641年下嫁之前,難得在文中留下了公主的本名。不過,在日後的乾隆年間重修本中,公主的本名——阿圖被刪掉了,改成「第五女固倫公主」。
透過這兩種《實錄》的版本與寫法的比對,讓我們瞭解滿洲人入主中國之後的歷程,隱含著滿洲文化與其傳統女性地位變遷的過程。
展覽中的「聯姻任務」這一單元,則說明公主的婚姻多半跟帝國政治運作密不可分,像乾隆就為七女下嫁蒙古的拉旺多爾濟,創作了〈誌固倫和靜公主婚禮詩〉,顯示聯姻是周邊各部來效忠大清,並建立起「家人」與「臣僕」的關係。聯姻幾乎成了公主最重要的使命。
另一「說再見太匆匆」單元,則述及公主之死。令人訝異的是,清代近百名公主的平均壽命居然只有26歲,像嘉慶帝四女莊靜固倫公主是在28歲辭世,但已經比5歲早逝的九女還要活得長了。
只是,為什麼紅顏如此薄命呢?策展介紹文中推論,理應是那時的醫療技術不如現代,加上婚姻關係缺乏感情基礎等等條件,影響了公主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