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元戰爭升級,荷蘭和美國保持一致收緊出口限制措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9月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晶元戰爭升級,荷蘭和美國保持一致收緊出口限制措施,而中國國產GPU獨角獸企業、有中國英偉達之稱的像帝先解散,令業界震驚,分析指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研發無助中國經濟。
荷蘭收緊出口限制 與美國保持一致
荷蘭政府正在收緊已實施一年的晶元機出口限制措施,使其與美國的限制標準保持一致。
荷蘭政府9月6日宣布增加對晶元機器出口到歐盟以外地區的限制。這意味著作為中美關係緊張的晶元行業主要參與者,如阿斯麥(ASML)現在須向荷蘭政府而不是之前的向美國政府申請授權,才能出口更多機器。
阿斯麥總部位於荷蘭南部的韋爾德霍芬,是世界領先的電子晶元製造設備製造商之一,生產的電子晶元為從手機到汽車等各種產品提供動力。
該公司的設備在各國備受青睞,尤其是在亞洲,但半導體行業已成為地緣政治的戰場。
歐洲和美國表示,他們擔心中國會將生產晶元的機器用於軍事目的或經濟間諜活動。
荷蘭外貿大臣雷內特·克萊弗(Reinette Klever)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做出這一決定是為了我們的安全」。
她並未直接提及中國。她說,「我們注意到,技術的發展意味著出口這種特定的生產設備涉及更多的安全風險。「特別是在當前的地緣政治背景下"。
因此,荷蘭政府正在加強已經生效一年的措施,使其與美國政府的措施保持一致。
在此之前,荷蘭的出口限制措施要比美國政府的寬鬆,所以,阿斯麥須向美國政府申請授權,才能出口某些不受荷蘭限制措施影響的機器。
阿斯麥集團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阿斯麥爾相信,這項規定將統一出口許可證的發放辦法」。該集團解釋說,從現在起,阿斯麥將可以直接向荷蘭政府申請授權。
該公司強調說:「由於這只是技術上的變化,因此這一宣布不會對我們2024年的財務前景或長期設想產生影響。」
這些新的限制針對的是尖端的「深紫外線」(DUV)系統,該系統列印構成微晶元的微小元件。而可製造最先進晶元的阿斯麥「極紫外線」(EUV)已經受到出口管制。
荷蘭政府在一份聲明中說,從9月6日起,「出口更多類型的先進生產設備將被要求獲得國家許可證」。
荷蘭政府補充說:「這項措施針對的是半導體生產週期中的一項非常特殊的技術,即深紫外光刻設備。」
如果阿斯麥ASML希望向中國出口一臺相關設備,荷蘭政府將決定是否批准出口,「因此不存在出口禁令問題」。
中國國產GPU獨角獸企業像帝先解散
像帝先的估值一度高達150億人民幣,這是成立於2020年9月的國產GPU設計公司,曾經被譽為中國高性能晶元領域的希望之星,被譽為少有的晶元獨角獸企業、中國的英偉達(Nvidia)。
但是在今年8月30日,驚傳因與投資方簽下的對賭協議未能履約,公司賬戶遭凍結而宣布解散,並遣散逾400名員工。
像帝先公司成立之初,便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作為一家專注於高性能GPU晶元研發設計的公司,像帝先的目標是研發出適用於桌面、伺服器、數據中心等領域的高性能GPU晶元。
公司成立不久,就成功融資25億人民幣,這在國產晶元領域是一個不小的數額。這些資金用於支持公司進行核心技術的研發,推動中國在高性能晶元領域的自主創新。
像帝先由中國國內計算機及晶元領域的頂尖科學家領軍,並迅速集結了一批業內資深專家,短期內組建了一支規模超過百人的全方位晶元研發團隊。像帝先的總部設在重慶,同時在北京、成都、上海和蘇州設立了分公司。
像帝先的輝煌時刻出現在2022年9月,當時公司發布了首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高性能通用圖形處理器——天鈞一號GPU。這款GPU的發布標誌著像帝先在技術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國內GPU市場上具有領先地位。
像帝先在成立初期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公司自身問題的暴露,融資難度逐漸增大。融資不順利使得像帝先難以為繼,資金鏈斷裂的危機終於在2024年8月爆發,導致公司不得不宣布解散。
中國晶元設備自主化仍有路要走
美國為了限制中國取得先進晶元與技術,從而祭出了出口管制措施,中國也加強推動取代外國晶元製造設備的努力。不過,業界人士與分析師表示,中國在相關領域仍面臨瓶頸(choke point)。
香港《南華早報》英文版報導說,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等中國半導體晶元設備商帶頭推動晶元代工廠使用本國設備。多名業界人士透露,中國半導體晶圓廠的一條不成文規定稱,本國製造的設備零部件應佔其生產線70%。
中微半導體創辦人兼執行長尹志堯說,中國可望今年夏季達到晶元生產設備的基本自主水準。儘管在品質與可靠性方面仍存在差距,但中國半導體供應鏈是可以達到自主性的。
報導說,儘管如此,中國仍在一個關鍵領域被卡脖子:曝光技術,這是受到最嚴格出口管制的項目。荷蘭公司阿斯麥是生產先進晶元所需的極紫外光機(EUV)唯一供應商,也是成熟製程晶元所需的深紫外光機(DUV)主要供應商。
中國晶圓廠華潤微電子總裁李虹表示,2023年中國晶圓廠使用的曝光機設備僅1.2%是向本國廠商採購。
今年第二季度,阿斯麥對中國客戶的出貨總額達到23.5億歐元,佔其全球銷售近半,顯示中國在不受美國制裁的傳統晶元領域上,仍持續依賴阿斯麥的設備。
美國顧問公司歐布賴特石橋集團中國部副總裁特里奧洛(Paul Triolo)表示,中國企業大量向阿斯麥採購DUV曝光設備,顯示在可靠生產用於28納米(nm)以及以下製程的曝光設備上,中國曝光設備巨頭上海微電子集團仍落後阿斯麥。
不過,曝光技術不是中國面臨的唯一瓶頸。華潤微電子的李虹說,離子植入(ion implantation)以及檢驗與量測系統的在地供應率分別僅1.4%與2.4%。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進口的離子植入系統年增20%至13億美元。
國海證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的晶圓廠依賴科磊(KLA)、應用材料以及日本日立公司的量測系統,其中科磊佔全球檢驗與量測設備市佔率50%。中國一名業界人士說,「檢驗與量測部門的在地供應比例較低,國產替代基本上發生在低端產品」。
學者:追求晶元研發無助中國經濟
據美國之音9月7日報導,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許楨則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戰略劣勢,並非缺晶元或人工智慧等高科技實力。
他認為,自2015年後,北京持續犯下相同的戰略性錯誤,亦即,經濟發展趨緩時,中國未操作政策工具讓經濟軟著陸,反而不斷加快房產、高鐵和晶元等基礎建設,結果高槓桿操作下,讓中國地方債急劇惡化。
許楨直言,從房市危機、消費不振到產能過剩的處置,北京當局把原可用來充實消費者口袋的預算,都化成了基建,無助於拉抬整體經濟。「當有流動性危機時,你有再多的晶元,也是解決不了(金流問題)的,但非常遺憾,似乎對於中國經濟真正的問題,北京當局起碼在這一刻,還沒有看到很清晰的反省」。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