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首稱習「改革家」評論:以「安全」為主軸對經濟不利(圖)


中共喉舌新華社發表題為《改革家習近平》的逾萬字文章,比肩鄧小平,這是官媒首次稱習為「改革家」。(看中國合成圖)

【看中國2024年7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淨瑤綜合報導)中共第20屆三中全會於7月15日開幕,中共喉舌新華社發表題為《改革家習近平》的逾萬字文章,稱習近平繼承和發揚鄧小平的事業,被認為是「鄧小平之後的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習近平執政的新時代是改革新時期,新時代改革為「習式改革」。有分析指,習的「改革定義」與外界的期待不同。此外,以「安全」為主軸,社會控制越嚴格的話,對市場經濟越是不利。

官媒首度稱習近平「改革家

這篇《改革家習近平》的長篇文章,稱「習近平被認為是鄧小平之後的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與以往藉助海外媒體提法及民間人士之口不同,這是官媒首次為習近平冠上《改革家》的名銜。

文章對比稱,鄧小平1978年發起改革開放,幾乎「從零開始」;習近平2012年就任總書記時,中國許多發展紅利正消退,並引述習近平所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新華社這篇文章表示,海外輿論稱中國新時代改革為「習式改革」,而非單純「經濟轉型」。文章歷數習近平在政、商、民及文教、環保等多個領域的改革成就,認為「這無疑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改革之一」。

習的「改革定義」與外界的期待不同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經濟學家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在2013年對習近平和李克強上任後的改革措施感到期待。不過,他在第18屆三中全會召開一年後就準確預期,「該會議的結論將難以推動」。

巴里·諾頓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表示,習近平對「改革」的定義和外界的期待不同,他想打造的是「以新質生產力來提高全生產要素的『去美化』經濟體」,經濟增長並非他的主要考量。

對於今屆的三中全會,巴里·諾頓說:「他們會試着兩全其美。但這意味着什麼?在實際制度變革上意味着什麼?在實際激勵機制改變上意味着什麼?對於在系統中工作的人們來說,他一直在積極地改變激勵機制,這樣人們就不會把賺錢作爲主要或壓倒一切的動機,他希望人們致力於他想推動的各種議題,而且他聰明的實際改變激勵機制。在即將到來的三中全會上,我們看到這種情況會有所改變嗎?我不這麼認爲。我看到他想要更多的兩全其美,但有沒有辦法實現更多的兩全其美呢?我不看好。」

習倒退回毛澤東模式

中國問題專家程翔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習近平的「改革」,明顯倒退回毛澤東的舊路。

程翔說:「鄧小平的三中全會改變國家方向,除了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亦由『黨牢牢控制一切』,到『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才可以政府的功能和企業的角色。但習近平就強調黨管一切,回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狀態,管到中國經濟奄奄一息。習近平回到毛澤東時代的管治模式,在幾年,習近平時常恢復毛澤東的集體經濟模式,特別全面恢復『供銷合作社』,最近又通過『加強農村集體經濟決議』這都反映習一步步回到鄧小平所廢棄的道路。」

程翔指出,若「沒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中國就沒有往後40年的榮景」,惟習近平竟倒行逆施,走回曾被中共視為失敗的「計劃經濟」。習擔心繼續走市場經濟道路,因為擔心會「令黨失去執政權」。

程翔說:「 我記得在在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政策後,內地有很多人說『改革就亡黨,不改革就亡國』…(這想法)一直存在共產黨心中,當改革令市場力量達到相當大力量時,必然出現一種反市場力量來保住黨權。習不斷提出『四個自信』、『食洋不化』、『中國式的道路』,就是在想找出一個辦法既發展經濟又能保黨的執政權。」

程翔認為,以過去前蘇聯東歐集團等歷史可鑑,「黨權與國運不可並存」。

以「安全」為主軸 對市場經濟不利

據《美國之音》報導,台北的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認為,從會前中國持續推動《反間諜法》和懲治台獨的22條《意見》等一系列鋪陳來看,此次三中全會很可能會將「安全建設」的概念更融入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中。

王宏仁說:「習近平治下的中國一切以『安全』為主軸,但近年來,外資企業早已被香港安全凌駕於經濟的治理方式嚇壞,對中國經濟也更加抱持觀望態度,類似的『改革』恐怕無助於提振外資信心。」

王宏仁認為,「把安全、政治的東西加進來之後,社會控制越嚴格的話,對市場經濟是越不利的。」還有西方國家關心的國家補貼問題,你有沒有辦法大刀闊斧的立場轉變?如果沒有的話,這個三中全會它的意義還是比較小。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