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凡事須留餘地?(圖)


羋勝(白公勝)做事不能做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從而遭致兵敗。(圖片來源:公共領域/維基百科)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道應》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大意]老子說:「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原文】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為天下谿。」

[大意]老子說:「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

(一)白公勝,羋姓,熊氏,名勝,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他作亂身敗而亡

白公勝取得楚國的政權後,不肯將府庫內的糧食和兵器分發給民眾。七天後,石乞進見白公勝說:「我們現在得到的是不義之財,又不肯將不義之財佈施給民眾,我看禍害必定會降臨。既然不肯佈施給民眾,不如用火一燒了之,千萬別叫其他人利用這些東西來害我們。」白公勝不聽。到了第九天,葉公子高從方城攻入楚都,立即將府庫裡的財物和兵器分發給民眾,依靠民眾的向心力攻打白公勝,等到第十九天就徹底打敗白公勝。

這國家本不該白公勝所有,而白公勝卻想佔有它,這可以說是最貪婪的。不能為他人著想和謀利益,又無能耐保住自己,這可以說是最愚蠢的。白公勝的吝嗇,與梟鳥愛養其子最後被長大的梟子吃掉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老子》說:「執持盈滿,不如作罷;錘尖太細,難保長久。」

(註:梟鳥,是傳說的一種鳥,會吃自己母親。)

(註:白公勝,楚平王之孫,楚太子熊建之子。惠王十年,即前479年,白公勝擊敗吳軍後以獻戰利品為名,帶兵入郢,殺楚國大臣尹子西、司馬子期、公子閭,劫走楚惠王,史稱「白公之亂」,隨後楚國大臣沈尹諸梁,聞白公勝作亂,率方城外之軍前來勤王。白公勝兵敗,自縊而死。)

(二)趙襄子為國忍辱負重

趙簡子選中庶子無恤,即以後的趙襄子為繼承人,董閼于說:「無恤低賤,現在選立他為繼承人,這是為什麼?」趙簡子回答說:「無恤這個人,以後一定能為國家忍辱負重。」

後來,智伯與趙襄子一起飲酒,智伯趨著酒興向趙襄子頭上猛擊一掌,趙襄子手下的人請求殺了智伯,趙襄子卻說:「先君立我為繼承人時,說我將會為國家社稷忍辱負重,卻未曾說過我好殺人啊!」過了十個月,智伯舉兵將趙襄子包圍在晉陽,趙襄子分兵出擊智伯軍,大敗智伯,並剖開智伯的頭顱作壺器。所以《老子》說:「雖然知道什麼是剛強,但卻謹守柔弱。甘心處於天下的低卑處。」

(註:趙襄子,本名趙毋恤或趙無恤,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春秋戰國之際晉國的大夫。任內與韓康子、魏桓子結盟,三家滅智,瓜分了正卿智伯所有食邑。)

(待續)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