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暗藏的一大警示(組圖)


「揠苗助長」指拔苗以助其成長,反而讓苗枯死了。

年少時,閱讀到「揠苗助長」這一則成語故事,只笑古人笨拙不懂科學沒有才能。當有了一定的人生歷練之後,豁然從生活的困擾中明白了「揠苗助長」典故的道理,這其實是古人看到了一些問題的癥結,特意通過故事的形式警示後人。細細思來,傳統文化中總潛伏古人對後世的勸勉和啟示,且都起到直點關鍵,同時能生動有趣的將大智慧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典故出處

「揠苗助長」典出《孟子‧公孫丑上》: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宋國有一個人,擔心所種的苗長不高而去將它拔高,疲倦無神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生長了!』他兒子趕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其實天下不幫助禾苗生長的人是極少的。認為〔鋤草〕沒好處而放棄不做的,就是偷懶;用拔苗的方式『幫助』它生長,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傷害了它。」

簡而言之,「揠苗助長」指拔苗以助其成長,卻反倒害得苗枯死。此成語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沒有獲得益處,反倒產生了害處。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

評註

其實,「揠苗助長」這則成語跟成語「過猶不及」闡釋的是同樣道理:過分與不及都偏離了中道。其內涵不在於做事如何恰如其分的務外,而在於內心充實佛性和去除魔性的守正不移。過分或不及之行為源於內心中魔性的擾動。這種擾動有時藉助或披著堂皇正確、積極向上、助人行善的內在動機或堂皇藉口,但方式或手段上的強力作為或不作為,則暴露出其隱藏於深處的魔性之惡。


「揠苗助長」與成語「過猶不及」都在闡釋一類道理:過分與不及都偏離了中道。(以上圖片來源皆為Pexels)

評析

元代胡祗遹在《恆齋記為醫者宋和之作》中說道:「人肖天地以生,然而動輒悖德,悖德則且不能悠久者,意必固我以賊之,揠苗助長以害之,異常出奇以擾之。惟寧靜沖淡,不務外、不矜誇,中道而行,其庶幾焉!」這裡講出了「動輒悖德」的道理,唯有寧靜恬淡、中道而行、隨其自然的心態,循序漸進的做好自己的本分,該鋤草時鋤草,該澆水時澆水,才不會「異常出奇以擾之。」

宋代呂本中在《紫微雜說》中闡釋:「學問功夫,全在浹洽涵養蘊蓄之久,左右採擇,一旦冰釋理順,自然逄原(逢源)矣。非如世人強襲取之,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 其中「浹洽」一詞用在這裡極為精妙,其詞義中「普遍沾潤」的解釋非常貼切。如同給久旱的農田澆水要徹底澆透的意思。做人、修心與這裡所說的「學問功夫」是一樣的道理,不可能走捷徑、一蹴而就,「全在浹洽涵養蘊蓄之久。」因此,就需要不停的積聚正(善)能量,當熱量足夠大後,自然能熔化一切堅冰,水到渠成、自然逢源。而強襲取之、揠苗助長、苦心極力,最終仍將「卒無所得也。」

在《孟子‧公孫丑上》中,孟子對 「浩然之氣」的解釋是:「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意思就是:這種氣是道義匯聚而產生的,又用這種氣來輔助道和義;而缺乏它,道和義就沒有力量了。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對道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頗,道怎麼會需要其所產生的浩然之氣來增加力量呢?也足以證明這種浩然之氣已經有些偏離道了。而增加的所謂「力量」也必然是強襲取之或揠苗助長之強力,而非浹洽涵養蘊蓄的正(善)能量之熱力。

(文章取自:王舍微〈寓言成語評註:揠苗助長〉)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