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何高智商者对他人似乎不那么友好?(圖)

作者:千帆  2024-05-22 0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為何高智商者对他人似乎不那么慈善?
高智商者並非冷漠而是一種防干擾以及對他人的負責任。(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據統計,順利完成美國平均水平的大學四年本科需要120的智商,但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有人特別喜歡這個專業或對這個專業有很大的熱情,即使智商不夠也可以順利完成大學本科學業。有人問,那些沒用的文科也算嗎?首先提問的人肯定沒有在美國大學正式學習過,美國的文科需要大量閱讀,大量寫作,所以經過四年的學習並能順利畢業的人能處理龐大的信息,理順各種關係從而得出相關的結論。

比如蓬佩奧就是哈佛法學院畢業的,按國內的說法就是一個「沒用的文科生」,但他能當前總統川普的國務卿,處理各種複雜的事還能在談判中臨機應變。美國的文科和中國的文科根本是兩回事,兩個級別。中國以前的科舉考試也是考寫作的,寫作能訓練一個人的綜合水平。但是根據最新研究,智商並不是像成人的身高一樣固定不變的,通過訓練是可以提高的。

我們再簡單說一下高智商人的特徵,首先他們有處理各種難題的能力,其次他們有深刻的洞察力,能看清本質,所以他們能提出卡脖子的問題,另外他們還有化繁為簡的語言描述能力,能把很複雜的問題三言兩語就說清,對於聽眾來說,聽他們解說簡直是一場精神盛宴,由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還以為自己變聰明瞭,但其實不是自己聰明能聽懂,而是別人解說得好,把難懂的知識拆開,弄成碎餅乾並且就著水在餵你吃呢。

當然,高智商者還有一個最普遍的特徵,就是看上去對人「不太好」,「冷漠」。所以有人說智商高,情商低,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那是因為當一個人想提高自己的智商時會遇到各種挑戰,其中一條特別引人注意的挑戰就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特別是面對需要保持個人界限的情況下,一些人認為,在智商提升的過程中過度友善可能會讓自己顯得脆弱,容易被他人利用,這種心態背後的邏輯是當你讓自己的行為受到外在的影響時,你可能無意中引入那些並非真正有助於你成長的元素。

想像一下,當你試著保持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時,卻不斷遇到利用你的好心之人,這不僅僅是對你個人能量的一種抽取,更是一種對你靈性成長的干擾。這種不讓別人打擾的自我意識其實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自我照顧方式,它涉及到了一個基本問題,如何在不受外界負面影響的情況下繼續靈性成長之旅。

所以對於那些正在提升智商的人來說,他們只是更謹慎地選擇與誰互動,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會選擇對某些人「冷漠」,拒絕被掠奪,同時他們也在謹慎地選擇對誰展現他們的善意。這種行為能確保自己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持續成長。

想一想他們的這種做法是否也有益於我們普通人?在我們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中,是否也需要在人際互動中設定一些界限?這不僅僅能防止我們受別人的負面影響,也讓我們更專注自己的發展。這種策略的背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在做這種選擇時要求我們認識到不是每一種互動都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當你學會了如何選擇那些真正能帶給你正能量的人和環境時,你的生活質量自然會提升,而這正是那些高智商者所精通的藝術。

其次高智商者認為,對別人過度友好有可能會使他人更加得寸進尺,這不僅會對個人能量造成消耗,甚至可能會破壞他們精心維護的能量平衡。想像一下,當你全心全意給予他人關懷和支持時,卻發現這種無條件的給予反而讓人濫用你的善意,這時你會感到疲憊,你會質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鬼谷子說過,心軟之人福報淺。這裡要簡單說明一下,心軟和心善是兩回事。心善是你做了一件善事後很開心,而心軟是被人道德要挾或感情要挾做出讓步,是意志不堅強的體現,心軟會帶給你被人榨干的疲憊感。所以高智商者拒絕心軟,他們不是大家眼裡的「老好人」,不會被人隨叫隨到,有求必應。

高智商者會確定界限,設定界限會讓他們明確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又是不可越過的線。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能維持自己內心的平和與能量的純淨而不被外界的負面影響干擾。界限的設立並不意味著絕對的隔離和拒絕互動,相反,它讓我們有機會以更健康、更有意識的方式與人互動。當你學會了合理的拒絕,你會發現在人際互動中變得更自信和踏實。其實設定界限是一種生活藝術,它需要精心學習和不斷實踐。

高智商者之所以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溫柔待人,還因為他們深信宇宙的因果律和個人的自我責任。他們認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是一連串自我選擇及其這種後果的產物。每個人的旅途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認為,真正的成長和進步是來自於內在的探索和反思,當我們從這個視角去看問題,我們會發現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不被干擾,還是一種深層次的理解,他們認為,每個人都在透過自己的選擇來經歷學習與成長的過程。

高智商者會認為,干預別人的生命會阻礙對方的個人成長,這種觀點很容易被誤解成冷漠和缺乏同情心。但實際上這種態度源自於對生命深刻的尊重與理解,他們相信讓人自行經歷苦難與挑戰是對其最大的尊重與幫助。這不是不關心別人,而是以一種更宏觀的方式來關心。這種方式認為,真正的幫助不是解決別人眼前的苦難,而是支持他們學習如何自己克服困難。高智商者對於力量的理解和運用是建立在一個更高層次的自我責任和自主性上,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也有責任去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

最後,在精神成長的過程中慈善和智慧是兩個不可缺的因素,但它們之間的平衡往往讓人難以掌握。對許多人來說,慈善應當是無條件無限制的給予,然而真正的慈善是一種深刻的理解和適當的幫助,真正的慈善不是解決別人當下的問題,而是有益於他人的成長和自我實現。

想像一下,當一個朋友不斷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你會怎麼做?是每次都伸出援手解決每一個困難呢,還是你站在一旁給予他必要的支持,讓他看清問題的根源所在,從而避免下一次困難?這就是慈善與智慧的平衡所在。真正的慈善當然會在別人需要時伸出援手,但更多時候是提供幫助讓他自己學會解決問題,但也會站在一旁提供機會讓他自己看清問題根源所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學會如何判斷何時該幫助,何時該退一步,這不僅僅是愛,也是一種智慧的展現。這種平衡是動態的,需要我們不斷的觀察學習,調整自己的行為。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一個人關注自己內在成長時,外界的讚賞和批評不是那麼重要,對於那些高智商者來說,他們可能更樂於投入時間自我發展,而非迎合他人的期待和需求,這樣的生活方式有其獨特的力量和美,這不是說他們不關心別人,而是選擇了一種更自我導向的方式來影響周遭的世界。

他們相信,通過一個更完整的自我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散發更正面的影響。這就是很多看到的高智商人不愛參加社交活動,或對待他人的需求上顯得疏離,其實是因為他們更多的精力被用在了自我探索上,這是一種尋找內在和諧與平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真正的滿足來自於自我實現,而非外部的認可,這使他們在面對日常生活的挑戰和人際關係時,更加堅定和自信。

這種專注於內在的生活方式也能引導他們發現新的創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你不再依賴外部的指導和批評時,你自然會開始內省,思考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來改善自己和周圍的環境。這不僅是一條通往個人滿足和幸福的路徑,也是一種能深刻影響他人的方式。透過示範如何專注於自我成長,這些個體實際上是在鼓勵周圍的人也探索自我,尋找內在的力量。

因此當我們看到某人似乎不那麼熱衷於社交互動時,我們可以試著理解,他們的關注點可能完全不同,他們在追尋一種更深層的自我認識,這種追求可能使它們顯得孤單和冷漠,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無情,相反他們可能正透過這種方式尋找一種更真實更持久的方式來與這個世界互動。

責任編輯: 申思茗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