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為了避開痛苦,有時會將記憶竄改替換成是沒發生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人基本上是「想要避開不愉快,獲得愉快」的生物。生命為了迴避危險並提高存活的機率,大腦本能地會想要避開焦慮與恐懼。例如在山上遭遇熊時,若不覺得熊可怕而想要摸牠,就會受重傷吧。此外,在高樓屋頂,之所以會雙腳癱軟也是「要是掉下去會很可怕」這種感覺在守護我們的性命。
有很多人都不喜歡「害怕」這種感受,但正因為出現了這個本能的感受,才能守護我們遠離危險。
這就是人類的「防衛反應(防衛系統)」。
要說這個防衛反應的機制是什麼,就是在感受到某種焦慮與恐怖時,或是有可能會發生生命危險或心靈被傷害時,大腦就會察覺到危險,分泌出正腎上腺素這種神經傳導物質。
然後在瞬間判斷出是要逃跑還是要戰鬥,採取某種防衛行動。
防衛反應是能守護我們的重要功能。只要這麼一想,焦慮與恐懼對我們來說就是重要的訊息。
「利益」也可以說是透過「不去感受到、避開焦慮、恐懼、痛苦」,肩負著守護我們心靈遠離傷害的重責大任。
而大腦會為了要避開不愉快就會隨自己心意扭曲解釋負面的事情或情感,以免讓這些事情留在記憶中,或是會將記憶竄改替換成是沒發生過。此外,若是太過忍耐(壓抑),就會以對他人突然爆發出憤怒或攻擊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也是一種防衛反應。
懷抱著問題、維持著利益,又只想要除去不愉快的情感或感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我們所擁有的防衛反應之一。
就像這樣,想要避開不愉快、維持利益,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有著會自動守護自我的功能。
然而不論「懷抱問題所擁有的利益」有多能守護自己,我們都能對這些煩惱與問題置之不理嗎?
能解決問題的,不是其他人,也不是治療師。
前來諮商的所有人都說想解決問題。
「因為自己想改變才來的。因為想改變才想接受治療。」
但仔細再聽下去後就會發現,想著希望改變周遭人(這麼一來我會比較輕鬆,而且也能有所改變)的人並不少,像是:「如果丈夫改變一下就好了」、「想對孩子做些什麼」、「上司很討厭」、「想改變妻子的想法」等。
但我們當然無法改變周遭其他人。
的確,因為諮商者本人的變化,周圍的人也會受到感化而改變,這是很常有的事。
可是,解決問題的主體還是「自己」,這是一大前提。
此外,只要面對自我,就必須直視懷抱問題所擁有的利益。必須放下利益、承受痛苦,但也有人想要避開感受到痛苦的糾葛,切割、背離感到虛脫的自我,假裝不去看問題。
還有,也有人會把錯都怪在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上,例如都是他人不好、是公司不好、是這世間險惡等。
然而,若問題是自己心中的糾葛,就只能以自己為主體去解決。答案並不在外面。
若想從根本上讓人生好轉起來,首先就應該以自己為人生的主體。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沒有「為了自己而專心致志於人生核心課題」的這個心態,會影響到人生會不會出現重大改變。
從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開始
即便聚焦於問題點,也改變了行動與思考卻仍無法解決問題時,或許其中還有著更根本的問題。
例如有很多事情是透過改變行動與思考就能解決的。
因為沒錢而必須去工作→不想去工作,但若就這樣下去會一事無成→下定決心從網路上的徵人廣告開始著手
覺得人際關係很煩,卻又和不想來往的人扯上關係→透過自己主動中斷交往、拒絕邀約來解決
這些都是只要透過改變行動與想法兩者,就能順利解決的問題。
這些問題會因為由自己思考後做出決定、俐落行動而有所變化,而且也能獲得解決。
可是被他人的言行舉止牽著鼻子走,或是放棄自主思考後進行選擇、行動時,就有可能踩下內心的煞車,遠離某些問題本質。
例如以下的情況。
因為怎樣都戒不了甜食,結果愈變愈胖,血糖值也上升。而且即便被診斷為是糖尿病預備軍,也不減少飲食量。
像這樣「不想停止也停不下來」時,就是即便努力想要改變行動與想法,也難以改變。
這種情況下的利益就是透過飲食,能獲得「好好吃,好開心,好舒暢」這種快樂的感覺。
人的大腦有一種運作機制是,會想避開不愉快並獲得快樂,所以無法停止暴飲暴食的人,有可能是在透過吃過多的食物來避開某種不愉快的情感。
這個例子可以說是「只想要改變行動卻怎樣都不順利」的典型案例。
像這種時候就要關注到,透過懷抱問題而能「獲得什麼」、「想避開什麼」,而那又是「何種感覺」、「何種情緒」。
透過注意到這些,就能離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更進一步。
本文摘自世茂出版社《解除束縛你的「禁止令」:找出藏在傷害裡的「好處」,修復千瘡百孔的心》,作者:大鶴和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