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亂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低級烏龍大全(圖)
【看中國2024年4月29日訊】「那要不住哥哥家吧」、「臨死股東大會」、「X董事,1976年畜生」......誰能想到,這麼奇葩的文字竟然出現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
「烏龍」年年有,最近何其多。
幾天前,中旗股份的一份股東大會決議公告裡,對出席股東大會人數等數據接連拋出4個問號。4月26日,中旗股份和公司董秘雙雙收到深交所的監管函。
上市公司為何頻繁發生這些低級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
公告數據出現4個問號
4月24日,中旗股份披露《2023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其中出席會議股東人數、代表有效表決權的股份總數和佔比、現場出席股東大會人數均以「?」代替。
上市公司中旗股份披露的《2023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中的部分內容(網路圖片)
4月26日,深交所向中旗股份及董事會秘書陸洋發出監管函,認為中旗股份信息披露不準確、不完整。相關行為違反了《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第1.4條、第5.1.1條的規定。董事會秘書陸洋作為公司信息披露主要負責人,違反了《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第1.4條、第5.1.2條的規定,對公司違規行為負有主要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4月23日,中旗股份剛剛召開了第四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一項議案,聘任陸洋為公司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誰料,剛當上董秘3天,就被深交所點名。
中旗股份成立於2003年,2016年12月於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主營業務為農藥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A股上市公司公告信息中驚現「胡什麼東」
無獨有偶。「馬什麼梅、馬東什麼、什麼東梅?」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的經典情節照進了現實。
4月25日,上交所對西藏珠峰及有關責任人予以監管警示,稱上市公司公告信息披露不準確,反映出公司日常信息披露存在缺陷,多份公告中出現低級文字錯誤,造成較大影響。此前4月18日西藏珠峰一篇公告因錯別字引發熱議——董秘名字竟出現四個版本,分別是「胡晗東、胡哈東、胡啥東、胡眕東」。
董秘作為公司信披的把關人,自己的名字竟被接連寫錯,令人匪夷所思。對於投資者來說,看到這種質量的公司信披,不知道作何感想。
西藏珠峰董秘到底叫什麼?年報顯示,公司的董秘為胡晗東。2005年7月至2014年4月,胡晗東歷任西部礦業證券事務代表、副總裁、董事會秘書等職務。2016年2月,胡晗東加入西藏珠峰,現任公司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兼董事長特別助理。2022年報顯示,胡晗東的年薪為62.4萬元,共計持有公司股份8.25萬股。
對此,西藏珠峰回應,由於公司工作疏忽,導致公告中存在部分錯誤。主要原因系公司工作人員直接拷貝了PDF文件的文字而未進行仔細檢查覆核,導致了文中出現多處錯別字。不僅公告中三次寫錯公司董秘名字。內文將監督管理措施寫成「措旅」。此外,公告中還有履行「職貴」、仍應承擔相應的「貴任」等詞彙。
截至4月26日收盤,西藏珠峰報8.93元/股,總市值為81.64億。股價較2021年高峰的50.89元/股,下跌82.45%,市值蒸發超300億元。
「信披烏龍」屢次出現
上市公司的信披烏龍事件並不少見。因為筆誤、描述錯誤、計算與統計錯誤等造成的烏龍正層出不窮。
2023年9月,廣東省廣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披露債券半年度報告。報告中,一家子公司名稱被寫為「那要不住哥哥家裡吧~」,本應該嚴謹專業的財務報告,瞬間就變成了一場「桃色烏龍」,一時間引發了全網熱議。網上流傳的聊天記錄顯示,上述內容由一位實習生負責填寫。這家子公司真正的名稱是:「印尼廣青鎳業有限公司」。
早在2019年3月,深交所上市的菲利華在2018年年報中就曾將高管薪酬單位「元」誤寫成「萬元」,導致上市公司包括董事長在內的14名高管年薪均在6億元-110億元不等,總薪酬高達698億元。作為參考,當年該公司的總營收僅為7.22億元,近700億的薪酬顯得十分誇張。
無獨有偶,2年後,2021年3月,皖能電力也來了一波歷史重演,10名高管總年薪達到361億元,真相依然是在年薪後面的單位多加了個「萬」。
除了數字單位方面的失衡,上市公司在自我介紹、高管介紹方面也曾有過「筆誤」。
如2021年,嗶哩嗶哩港交所的申報公告中,就曾將第一頁介紹「本公司」具體名稱時誤寫為「百度集團」。同年,格力電器在發布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中,也曾將公司董事張偉的履歷介紹為「男,1976年畜生」。
如果說,以上幾家公司的錯誤多是因筆誤造成的小插曲,那麼吉藥控股(現「*ST吉藥」)的「信披烏龍」則是一起明顯對投資者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
時間回到2019年7月11日,吉藥控股先是對外發布了籌劃收購修正藥業100%股權一事。隨後不到半個月時間,該收購計畫又在7月24日宣布終止。
但終止的同期,吉藥控股卻留了一個「活口兒」,稱「經公司與修正藥業友好協作,待該辦法具體實施細則出臺條件成熟後,再繼續推進謀劃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籌劃發行股份等方式購買修正藥業100%股權事宜」。
受此消息影響,7月25日、7月26日吉藥控股收穫兩個漲停,股價從5.4元/股漲至6.53元/股,漲幅20.93%。但令投資者沒想到的是,隨後修正藥業卻對此進行了否認,並稱雙方不會再繼續合作。
緊接著,7月26日晚,吉藥控股再發更正公告,確認了修正藥業所言非虛,並稱此次失誤是「經辦人員誤將修訂稿當做最終稿歸檔」。此後的7月29日-8月6日,吉藥控股連續下跌,從26日的6.53元/股跌至4.31元/股,7個交易日跌幅近34%。
最終,吉藥控股也因上述違規行為收到了證監會的「罰單」,其中上市公司被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60萬元罰款;董事長孫軍、董事會秘書張亮、財務總監張忠偉也各自被給予警告,併合計被罰70萬元。
「信任橋樑」的斷裂:裂痕要如何修補?
事實上,信息公告本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之間得以溝通的信任橋樑,也是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價值的關鍵信息渠道。而如今信任橋樑屢次出現裂痕,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將產生不利影響。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公告發布之前,內部通常會有比較明確的多層審核機制,從擬稿、審核、修訂、覆核、簽發、校對、備案到發布將經歷層層把關。而上市公司如此明顯的內容錯誤卻並未被發現,反映了企業內控或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有律師認為,上市公司公告中的烏龍事件,一方面影響了上市公司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誤導了市場和投資者對公司的判斷,擾亂了證券市場秩序。另有業內人士表示,公告出現錯誤,基本都是上市公司董秘辦、證代辦的工作失誤。
對於此類常規失誤應如何避免,市場早就給出了多種經驗。從企業內部來看,公司可以增加公告發布前的覆核人員,雙向審查,查漏補缺。而若從外部入手,如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審計評估機構等第三方的進場也可以充當監督的角色。
不過,前述業內人士也提到,「如果一個簡單的公告本身都要中介機構去覆核的話,那證券部的人,我不知道是幹什麼的,另外這也會增加信息披露的成本。」但他也建議,如果涉及重大資產重組事件時,企業還是應聘請相應財務顧問,為重組活動提供交易估值、方案設計等專業服務。
從30多年前A股在上海誕生開始算起,處罰從來就不應該是最終目的,以罰促改,使上市公司維持良性可持續發展,對市場和投資者保持敬畏,才是對企業實施監管的初衷。但是時至今日,不少上市公司仍然在信息披露方面出現令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烏龍事件,這些上市公司的素質令人堪憂。此外,我們不得不發問:他們是以怎樣輕蔑的心態面對那些給他們投下真金白銀的投資者們的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