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人性探險之旅(圖)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極好的哲學入門書。(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千古以來,哲學的道理和邏輯之深奧,令許多人對大部頭的哲學著作望而生畏。然而,有一本書例外。

《蘇菲的世界》,被譽為入門哲學讀本,為北歐挪威中學哲學老師喬斯坦‧賈德所著。1991年《蘇菲的世界》出版後,成為挪威、丹麥、瑞典和德國的暢銷書,銷量達到300萬冊。已有30多個國家購買了該書的版權,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售量超過三億冊。這本書也奠定了作者當代全球十大作家之一的地位。《蘇菲的世界》被譽為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這本書打破刻板說教模式,將哲學知識融入小說,閱讀來簡單易懂。它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明快的筆調融入小說情境。一部哲學書竟然寫得引人入勝、動人心弦,引導世人對生命、對歷史、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討。

故事從14歲女孩蘇菲收到一封匿名來信拉開序幕,在來來往往的書信中,慢慢解開了哲學的神秘面紗。「你是誰?我們從哪裡來?」」《蘇菲的世界》最開始提出這兩個問題。在一位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導師艾伯特現身,將蘇菲帶到蘇格拉底面前,讓天上的哲學回到了地上,人們開始更關注自身的靈魂、幸福、思想。

中世紀的哲學,已經有了宗教的影子,隨著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代的到來,哲學家回歸本心,更加關注人道主義,回到最初「我們是誰」的溯源;在這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誕生了康德、黑格爾等時代性的哲學家和思想。

這時,達爾文來了,帶來了進化論;馬克思來了,帶來了唯物論,弗洛伊德在夢中也來了,煞有介事地陳述著潛意識的力量。最後,20世紀,尼採又一次試圖踏上尋找自我的路。這些哲學家帶來了不同的學說,但都沒有說出世界的真相⋯⋯

如今的時代,除了「我是誰」,我們還想知道世界從哪來。我們應該去哪裡尋找答案?

書的結尾,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艾伯特,在哲學領域追尋自我的冒險之旅中,意識到他們存在於上校寫給女兒席德的書裡,只有不斷思考自己的存在,才能在書本結束之前突破重繭,大概這個情節也是受笛卡爾所言「我思故我在」的影響。

此書以小說的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西方哲學史。情節方面,這本書有兩條線,一條是哲學發展和哲學精神的系統介紹;另外一條是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作為小說情節中出現的一本書中的虛構人物——如何獲得自由的過程。

書中有很多智慧名句,句句直抵人心,啟發人尋找自己和世界。

第一:「認識你自己」

「這個世界不可能大家都喜歡我,我也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我,我只能說很多人還不瞭解我。」

蘇菲收到匿名來信,郵戳來自黎巴嫩。她拆開信,發現裡面只有三個字:「你是誰?」「我就是我呀!」蘇菲脫口而出,但似乎又感覺這個回答並不完美。她忽然意識到「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誰」。就在她迷惘時,匿名信接二連三地寄來,指引她穿越到悠遠的古希臘,去那些偉大的哲學家世界裡尋找答案。她看到,在德爾菲神廟入口,刻著一句蘇格拉底的話:「認識你自己。」這是蘇格拉底的哲學宣言。

當崇拜者恭維蘇格拉底的智慧時,他卻說,他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當反對者判他為死刑時,本來可以申訴豁免的他,卻選擇慷慨赴死。面對讚揚,他不為所動;而對於侮辱,他不屑反駁,更不乞求他人瞭解。

在他安然自洽的背後,正是「對自己的正確認知」,他用生命對信仰堅守。

蘇格拉底的故事啟發人們,活在世上,只有拋開他人的種種定義,認清自己,你才能成為自己,實現自我的價值。

第二:向死而生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無法體會活著的滋味。」

不斷寄來的匿名信,為蘇菲打開了歐洲哲學的畫卷,引導她用哲學思維重新看待生命。

書中有句話:

「生命本來就是悲傷嚴肅的,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裡,彼此相逢,彼此問候,並結伴同遊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地來到世上一般。」

「大多數人總是要等到生病後才瞭解,能夠活著是何等的福氣。」

心情不好的時候,蘇菲常常跑到花園中靜坐,懷念死去的祖母。祖母一生為家庭操碎了心,卻很少顧及身體。直到身患重病,祖母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歷史上,亞歷山大皇帝面對死亡,寫下三大遺願:一是他的棺材必須由醫生抬,二是通往墓園路旁撒滿金銀財寶,三是把他的雙手放在棺材外。三大遺願旨在告訴人們:再好的醫生,面對死亡也無能為力;畢生追求財富,卻是在浪費時間;每個人都是空手而來,撒手而去。

書中還提醒我們:「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身體或心靈不平衡,保持健康的方法就是節制飲食,保持和諧,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

蘇菲以少女天生的悟性,明白了生與死這兩件事就像錢幣的正反兩面,被她不斷翻來轉去,當一面變得更大、更清晰時,另外一面也隨之變得大而清晰。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面。


蘇菲以少女天生的悟性,展開她的哲學世界探險。(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第三、關於認知

「我這輩子只見過黑色的烏鴉,但這並不表示世間沒有白色的烏鴉。不能否認世間可能有白色的烏鴉。我們幾乎可以說科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去找白色的烏鴉。」

書中,哲學家康德指出:「時間和空間就像紅色眼鏡,限制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

為了更好地讓蘇菲理解這句話,匿名信的主人艾伯特不再繼續寫信,而是從幕後走出,以哲學老師的身份給蘇菲授課。艾伯特要蘇菲戴上一副紅色眼鏡,瞬間,蘇菲籠罩在紅色世界。

緊接著,艾伯特告訴蘇菲,即使你看到是紅色,也不能說世界是紅色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往往藏著最容易忽略的真相。

尼採說:「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的監獄,而目光所及之處就是監獄的圍牆。」人這一生,眼光有邊界,思維有高牆。事實上,生活中,因為一句話,一件事,我們就武斷地下結論,把冰山一角當成全世界,很容易就跌入偏見的陷阱。

第四、你看世界的角度就是你的高度

「沒有任何事物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發生都有其必然性,因此當命運來敲你家大門時,抱怨也沒有用。」

卡爾維諾有句名言:「心靈的秩序是對抗世界的複雜性。」蘇格拉底也說:「面對無法回頭的人生,我們只能做三件事,鄭重地選擇,理智地面對,勇敢地接受。」

人這一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無奈與遺憾。與其抱怨數落,不如允許一切發生,允許世界的不完美。在不幸之中尋找幸運,然後,以樂觀心態重建未來的支點。

中國的《菜根譚》中寫道:「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常常清理排空,我們才能有足夠的空間,裝下鮮花和喜悅,點綴我們的生活。

閱讀《蘇菲的世界》像是一趟奇妙之旅,在驚險的懸疑故事間,不知不覺地穿越了整個歐洲哲學發展史。書中,千百年來智者先賢的思想,如星火般繽紛綏爛,照亮了人類精神的夜空,也指引著我們,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

故事的結尾,蘇菲得知,自己的身世充滿了奇幻色彩。原來,她不是一個真人,她和哲學老師艾伯特,都只是軍官艾勃特的虛構人物。而艾勃特目的,只是為了用小說的形式,教導女兒席德哲學知識。當女兒席德將小說讀完,蘇菲的使命,就結束了。

知道真相後,蘇菲選擇順應和退出。她不再幻想,調整好狀態,和老師艾伯特來到海邊,泛舟海上,最後消失在海灣盡頭…

小說結尾有句話令人動容:「當我們仰望天空時,其實是試圖找到回到自我的路。」

總體而言,《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極好的哲學入門書,令人在讀虛構小說的同時漫遊哲學史,而哲學的思考方式也是我們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需要靜下心來慢慢重新拾回的。

本文留言

作者禾子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