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選對習近平來說並非災難 除非他要製造災難(圖)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2024年1月13日於臺北的民進黨黨總部集會上向支持者講話。(圖片來源: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在週六晴朗的天空下,臺灣人民決定了他們的未來,選舉醫生出身的政治家賴清德為新領導人。這是一次對連任總統蔡英文所代表的民進黨(DPP)政策的延續性投票,但也是一次直接對北京的拒絕:拒絕中國在選舉前期試圖擠壓這個擁有2300萬人口的自治島嶼的強硬手段,包括外交、經濟和軍事的威逼。
這一結果為未來四年奠定了一個緊張的舞臺。雖然北京認為臺灣是其主權領土,當選總統賴清德堅稱這個島嶼「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在十月告訴《時代》。這種觀點的分歧已經在過去的八年民進黨執政期間導致兩岸關係不斷惡化。在2023年,中國在臺灣的防空識別區內派出了1709架戰機,此外中國還進行了貿易禁運、虛假信息宣傳和其他強制手段。
在外國政府和歐盟祝賀賴清德和臺灣年輕的民主制度取得了乾淨、公正的選舉之際,北京則公開表達了不滿,指責「干涉中國內政」等陳詞濫調。特別是對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的特別不滿,他因祝賀「強大的民主體制和選舉過程」而被北京指責發出了「嚴重錯誤的信號」。
北京現在必須髮出的信號是臺灣人民犯了一個錯誤。在選舉前幾個月,中國共產黨(CCP)投入了巨大的努力,將這個島上的選擇描繪為和平還是戰爭,繁榮還是衰落,因此現在減輕壓力將意味著承認他們的威嚇是無效的。這不符合習近平的作風。
「北京可能不會等太久就對結果表示憤怒,它的反應可能會迅速而嚴厲,」民主防衛基金會中國項目副主任克雷格.辛格爾頓說,「可能包括加強軍事演習、對臺灣公司實施新的貿易限制以及加強對臺灣基礎設施的網路攻擊。習近平準備走多遠是個謎。」
然而,結果卻為中國帶來了一線希望和更為婉轉的機會。雖然賴清德贏得了40.1%的選票,但主要反對黨國民黨(KMT)獲得了33.5%,新興的臺灣民眾黨(TPP)獲得了26.5%——它們都通過倡導重新對話和改善與北京的關係而進行競選。(投票率為70%。)這意味著大多數臺灣選民不同意民進黨對中國的懷疑態度,但無法就支持和解的最佳替代方案達成一致。如果國民黨和民眾黨之間的短暫協議沒有在11月以驚人和令人尷尬的方式破裂,那麼選舉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
三方分裂現在也意味著臺灣有一個懸而未決的立法機構,因此民進黨必須與其他黨派(很可能是臺灣民眾黨)密切合作來實施其議程。已經有跡象表明,臺灣的親民進黨媒體在臺灣民眾黨領導人柯文哲方面的立場已經大大緩和。柯文哲在開始他的政治生涯時是民進黨的一員,一度被視為叛徒。賴的國內議程取決於這兩個黨是否能夠建立一種富有成效的工作關係。國防開支和軍購是可能出現分歧的特別領域。
王滬寧,這個中國的最高意識形態家和習近平的親信,他負責中共的臺灣政策,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王滬寧將會注意到,賴清德的40%選票是自2000年以來最低的獲勝率。未來,反執政和政策癱瘓可能會自然而然地使事情向親中國陣營傾斜。「儘管民進黨贏得了總統大選,但在立法院失去多數席位反映了選民對該黨執政八年後的不滿,」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太項目主任本.布蘭德在一份簡報中寫道。
另一方面,選舉結果表明臺灣公民對霸凌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強,儘管從這些手段的任何偏離都將表明在民進黨領導下與中國關係的改善是可能的。從北京的角度來看,保持經濟壓力和外交孤立,同時提供誘因——如教育、文化和旅遊交流——可能有助於改善臺灣選民對中國的看法,而不是讓民進黨輕鬆過關。
「對臺灣的八年冷漠和對臺灣的壓力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臺灣政治學家宋文迪說,「北京可以負擔得起對臺灣顯示出更多的寬容,也許考慮最終伸出橄欖枝,從而穩定兩岸關係。」
然而,這些戰術需要一定的成熟度,迄今為止,中共已經證明自己完全無法勝任。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的臨近,對臺灣的支持是少數兩黨共識的問題之一,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爭相表現得更加堅定。類似於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在2022年訪問臺灣的任何噱頭,北京回應的方式是進行前所未有的軍事演習、海上封鎖和外交凍結,都將使任何友好的舉動無法維持。
華盛頓立刻採取了第一個行動。週一,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哈德利在臺北總統府會見了即將卸任的蔡英文,「重申美國對臺灣的承諾是堅定、原則性的,是兩黨一致的,美國與其朋友站在一起」,這令北京感到不悅。接下來的問題是誰可能在明年一月坐在白宮裡。
在2016年當選總統後,時任總統當選人唐納德.川普(特朗普)打破了數十年的官方禮儀,接受了蔡英文的祝賀電話。如果他重新掌權,這位2024年共和黨提名的著名的交易型領導人可能會做出怎樣的「黑天鵝事件」對兩岸關係構成潛在影響,宋文迪表示,許多事情取決於賴清德在被各方摧殘的鋼絲繩上保持平衡的能力。
「積極的一面是,中國仍在尋找軍事以外的方式來[實現統一],」民主國家聯盟基金會執行董事、《臺灣之戰》一書的作者喬納斯.帕雷洛-普萊斯納說,「當然,他們仍然會評估未來是否有可能選出更適合中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