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是教給孩子獨立。(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天下父母心,不外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能夠有出息,但是只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好父母了嗎?並不見得!
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事業,需要父母的精心栽培和細心呵護。成績優秀的孩子固然可喜,可那些優秀的品質卻決定著孩子一生的幸福:獨立自信、善于思考、做事情專注、懂得感恩,等等。
無論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有差異,優秀的孩子往往有跡可循。如果你發現孩子有這3種跡象,說明他們被父母教育的很好。
一、獨立自主
教育孩子,可以不優秀,但不能不獨立。如果一個孩子不能夠獨立適應社會,父母再多的教育也是枉費。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孩子終究要長大成人,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面對豐富多彩的社會。
父母不可能給孩子一生的陪伴,教會孩子獨立,孩子才能具備未來自我鞭策和成長的動力。
蒙臺梭利博士說:「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能夠獨立;無論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毋須依賴父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
作為父母,不能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學習成績再好,沒有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的基本能力,終將會被社會所淘汰。
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包括:
1、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
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書包、文具,自己洗小臭襪子,自己拖拖小臥室的地……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行,而是大人覺得孩子不行。
當你放手讓孩子嘗試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原來可以那樣獨立。
谷歌創始人佩奇和布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問到成功的秘訣時,他們表示就是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自己解決。
佩奇說他們二人都曾上過蒙臺梭利學校,蒙臺梭利教育主張「教他們思考,給他們追求自己興趣的自由,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人生很長,唯有學會獨立。然而,父母卻總在不知不覺中溺愛孩子。
當我們打著「愛」的旗號,包辦孩子的一切的時候,不僅令自己十分辛苦,也會讓孩子失去獨立的機會。
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學會獨立。
二、思考能力:觀察、謀定而後動
喜歡安靜的孩子,並不是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他們在做事情之前,都會耐心地觀察一段時間,在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安全性之後,才會採取行動。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自己一個人玩,並且善于思考,喜歡向你提問題,你應該高興才對。說明孩子已經具備了獨立的精神,他正在逐步養成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曾經說過:每當家裡有聚會,屋子裡聚滿人的時候,羅琳就會覺得非常不自在,她經常一個人偷偷躲到房間裡去看書。
她說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覺得無比自由和放鬆。正是因為有很多獨處的時間,羅琳才會在腦海中形成那個拿著魔法棒,帶著黑框眼睛,行走在魔法學院的哈利形象。
喜歡安靜的孩子,一般觀察能力都比較強。他們大多數時候喜歡獨處,也更偏向於安靜的環境,追求自己內心世界的有序性。這一類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做什麼,在人生的每一個選擇的路口都可以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並適合的事情。
三、專注和耐心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無論家長怎麼催促,環境怎麼嘈雜,他總是不急不慢地做著自己的事情,非常耐心而且專注。
有時候自己在家也玩的很嗨,從不主動提出要大人帶他出去玩。
這樣的孩子習慣深度思考,做事情更加專注,他們會以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去處理事情,也更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一書中寫道:當我們發現孩子經常專注地重複一項活動,不受外界干擾,而且當兒童每一次經歷這種體驗之後,他們整個人就很開心,充滿活力。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練習,在這樣做的時候並沒有外在的目的,而是出於一種內在的需要。孩子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他們的自娛自樂,並非成人眼中毫無意義的「過家家」,而是他們在聽從自己內心發展的呼喚。
真正睿智的父母,不會強迫孩子去做一些孩子不喜歡的事情。
而是努力去發現孩子的長處是什麼,並且創造適宜的環境,去激發孩子的長處,支持他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個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指引。而孩子的優秀,不一定非要體現在學習成績上,衡量一個好孩子的標準,每個家長都有自己判斷的尺度。
好的家庭教育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會感恩、有溫度、知勤勞、有韌性。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孩子真的很努力在學習了;成績卻始終普普通通,那麼不要忘記培養孩子其他的品質。
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是父母的不平凡。我們千帆過盡,無非就希望孩子將來可以健康、快樂、獨立的生活。
孩子的成長,往往有跡可循,父母要給孩子最好的支持,孩子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 家惠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