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抓藥」承傳千年 竟是跟他有關(組圖)


「藥王」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採藥。(圖片來源:Gan Bozong/維基百科) 

相信,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要服用湯藥治療疾病或調理身子時,就得憑藉藥方前往中藥店拿藥,這即是民間所謂的「抓藥」。「抓藥」的起源距今已多達一千多年歷史,且跟唐代著名醫藥學家、被譽為「藥王」的孫思邈有關。今天就來瞭解這麼一段故事吧!

首先來說說「抓藥」。眾所周知,「抓藥」是一個過程,多半是當事者前往醫生那兒取得藥方,接著再前往藥店等著司藥人員幫忙配藥。這裡說的司藥人員又可稱為「藥工」,他們手中往往拿著戥子(一種很小的秤),並在身後擁有非常多小格抽屜的藥櫃中,去按方取藥,最後就是秤重量與計算價格。常去中醫鋪的人,想必都看過店家身後設置了一個非常特別、古色古香的大櫃子。這大櫃子稱為「百子櫃」,是由一格一格的小抽屜所組成的,數量會多達上百種。有些店家會在抽屜外面貼上藥材名稱,說明抽屜中究竟是放置著哪一種藥材,至於啥也不寫的店家,則說明抓藥人員擁有超強的記憶力,能記住抽屜中所裝的藥材。

由於過去的中草藥都是從野外採集得來,加上古人不像今人這般講究包裝,同時缺乏先進的測量儀器,因此在買賣時,往往都是徒手抓一把藥,再放到秤上測量重量。據說厲害的老藥工能憑藉多年經驗,在小格抽屜中東抓一撮、西抓一把,就能得到分毫不差的藥量。至於最後一個步驟呢?當然就是使用紙張將藥材包好,而這一短暫過程,即是俗稱的抓藥。


古人不講究包裝,也缺乏先進測量儀器,因此都徒手抓一把藥,再放到秤子上,最後使用紙張將藥包好,即是俗稱的抓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那麼,為什麼說「抓藥」跟藥王有關係呢?

民間傳聞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採藥。不管他走到哪裡,只要看見好藥材,就會不避艱辛、千方百計的去採摘到手。無論是翻山越嶺或攀岩登崖或穿河過溪,孫思邈都不曾退縮過。由於他採了非常多、性味功用各有異同的藥材,所以得分開存放。為了分類妥當,不混雜在一起,也為了拿取方便,孫思邈特地縫製了一個能圍在身上,且擁有許多小口袋的圍布。擁有如現代圍身裙的孫思邈,只要每採集到一種藥材,就會立刻裝入小口袋中,而要使用藥材時,只消伸手進小口袋拿取即可。 

有一天,孫思邈來到了一個村莊,忽然聽見一陣狗吠,接著就看見一位躺在地上、不斷痛苦呻吟的婦女。原來這位婦女的腳被狗給咬傷,血正流個不停。孫思邈急忙上前止血,並從圍身口袋裡取藥,給傷者患部敷上。才沒一會兒,婦女腿上的血就止住了,也不像之前那麼疼了。這時,這名婦女的丈夫剛好趕到,對於孫思邈的義舉十分感恩。 

因為百姓見到孫思邈都這樣一邊採藥一邊行醫,而他每次看完病,都伸手從圍身口袋中抓出一小撮的藥來。於是,時日一久,但凡有人患病,就會說起孫思邈,並希望他能來「抓藥」。 

後來,民眾開藥店時,也開始仿照藥王的作法,在大櫃子的各個小格子中放置不同藥材,甚至會在一個小抽屜中再分隔出其他格子,好貯藏其他種藥材。這種作法不只能防止大量的藥材出現混雜狀況,同時在分類、取藥上還變得比以往更加方便。

時至今日,我們還能看見中藥店的大藥櫃,以及能聽見民眾稱去中藥店買藥為「抓藥」。

本文留言

作者初新整理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