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天籟吟社名譽理事長楊維仁(左三)赴中央大學鳴皋詩社講堂演講。
【看中國2023年12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彥霖臺北採訪報導)昨(19)日是國立中央大學鳴皋詩社一年一度的「鳴皋講堂」,邀請臺北市天籟吟社名譽理事長楊維仁,以「七言絕句的句中自對」為題蒞校演講。講堂象徵臺灣學院與民間古典詩社的密切交流,吸引各系學生到場聆聽。
「鳴皋詩社」前身為「松子詩社」,是2015年由中央大學學生自主創立的古典詩社。成員以中文系為主,並由系上副教授李宜學擔任指導。設立初期的活動大多僅止於成員之間,近年在李宜學副教授及中文系主任卓清芬教授的大力支持下,逐漸注重對校內公共的文學推廣。去年不僅首度發行詩刊《鳴皋詩草》,也舉辦文學講堂,邀請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普義南(現任教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演講。
連兩年申請到「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自主學習活動補助」經費的鳴皋詩社,今年出版第二輯詩刊,講堂也邀請到天籟吟社具多年詩歌教學經驗的楊維仁先生現身說法,和中央大學的同學分享詩法精髓和一些詩壇掌故。現場除了中文系學生外,也吸引法文系、經濟系、企管系等學生前來聽講。演講結束後,由鳴皋詩社代表中央大學中文系特向楊維仁先生致贈感謝狀及詩社詩刊。在人文式微的時代,學院與民間詩社彼此協心,為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克盡己力。
112年度鳴皋講堂圓滿成功,鳴皋詩社社長羅健祐(右)代表中央大學中文系致贈感謝狀予楊維仁先生(左)。
「詩島」臺灣的古典詩社
臺灣島嶼人文薈萃,素有「詩島」的美名。自康熙23年(1684)沈光文等人創立第一個臺灣詩社「東吟社」以來,漢文學逐漸在臺落地生根。日治時期,隨著大眾媒體傳入臺灣,眾多文學發表的場域,促進傳統詩社的林立,據統計當時約有370多個,而尤以「臺灣三大詩社」──櫟社、瀛社、南社最具代表性。而在大正11年(1922)由林述三召集門人創立的天籟吟社,至今已有101年歷史,是臺灣現今少有依然活絡的古典詩社。
戰後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許多工於詩詞的「渡臺文人」在各大學中文系內教授古典詩鑑賞及習作。課餘亦有學生從師學習,漸成群體後,也開始成立詩社,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南廬吟社、淡江大學牧羊詩社、東吳大學停雲詩社等。從此臺灣古典詩社逐漸派生出「民間/學院」的分野。
1983年至2002年由財團法人陳逢源先生文教基金會主辦的「中華民國大專青年聯吟大會」(俗稱「大專聯吟」),曾是臺灣各大學中文系每年最盛大的古典詩創作及詩詞吟唱競賽。當時也帶動學院詩社的林立與勃興,如國立臺灣大學望月詩社、國立中正大學清渠詩社、輔仁大學東籬詩社等都在那段時期相繼創立。
不過隨著大專聯吟停辦,許多大學古典詩社因為缺乏動力,加上時代氛圍的變遷而相繼停社。與此同時,許多歷時悠久的民間詩社也日漸停擺。近年雖有由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辦的「蔣國樑古典詩創作獎暨立夏詩會」和臺北市天籟吟社主辦的「天籟詩獎」等活動,共同維繫「學院/民間」的古典詩創作與吟唱舞臺,但當年盛況已難再復見。
日治時期臺灣詩社林立,已歷101年的天籟吟社也活躍於當時。
學院與民間融合 文化在凋零中新生
由於養成環境、美學品味等差異,臺灣過去的古典詩壇長期有「學院派」和「民間派」的自然劃分,且彼此鮮少互動。不過近十餘年間,以幾位中文系教授到民間講學為樞紐,逐漸促進「學院/民間」的良性交流與相融。
例如顏崑陽教授和已故陳文華教授受邀到臺北市天籟吟社長期講學與指導,為民間詩社帶進學院的理論視野,和許多中文系青年。像是今年「2023天籟詩獎」促成讓師大國文系參與協辦的系上助理教授何維剛,就是當時被陳文華教授帶進天籟吟社的年輕社員之一。
除此之外,當年負責統籌「大專聯吟」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簡錦松教授,於1994年創立「財團法人古典詩學文教基金會」,長年來面向民間社會舉辦各種大型古典文化活動、大型演講和日常講讀,為古典文化的普及推廣貢獻卓著。其實,中央大學鳴皋詩社的誕生,就是創社社員於2015年參加基金會主辦的「詞學菁英營」後大受啟發,而邀集系上朋友所成立。
不管來自民間或學院,臺灣詩人都踩著同一片土壤。當彼此懷著開闊的心胸,「差異」不再是隔閡,而是對話和激盪的養分與契機。講堂結束後,記者隨同楊維仁先生、李宜學副教授和鳴皋詩社社員到學校附近一處古雅的餐廳聚餐。窗檻外頭的池子倒映著白雲悠悠,有魚兒在雲間徜徉。而那片和諧的風景,也映現在筵間席上。
演講結束後,楊維仁先生(左四)與鳴皋詩社指導老師李宜學副教授(右五)及社員們合影留念。社員手上拿的是其詩刊《鳴皋詩草》。(本文圖片來源:李彥霖攝/看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