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因擁有600年前完善的排水系統而倖免於難,見證了中國老祖宗的過人智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近年來,中國大陸多地常因雨成災,許多地方遭暴雨淹沒,這些城市也包括了帝都北京,然而,即便市區很多地方淹水,在7月底「杜蘇芮」颱風在大陸造成大災難以前,卻很少聽到紫禁城有任何的「災情」。
紫禁城因擁有600年前完善的排水系統而倖免於難,這見證了中國老祖宗的過人智慧,那麼,究竟是怎麼樣的設計,能讓紫禁城如此幸運的躲過淹水之禍呢?
因地制宜的排水系統
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所建造的,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紫禁城被淹水的記錄幾乎為零。
紫禁城的地面順應北京地區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整體呈北高南低、中間高兩邊低的走勢,而且略有坡度。
工匠們在建造紫禁城時,首先利用的就是北京城北高南低的地勢特點,讓紫禁城的水平面南北相差兩米,最後利用水往低處流的原理,讓紫禁城內所有的雨水和積水,最終流入內金水河。內金水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大半個故宮,從紫禁城東南角流出,並匯入護城河。
另外,在排水溝渠遇到障礙的地方,紫禁城都設有排水口,使得每個地方的積水都可順利排出。這些排水口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故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重臺基上的1142個龍頭排水孔。
這些龍頭排水孔又稱為「魑首」,這些龍頭除了是雕刻精美的藝術品,其口內便是鑿通的圓孔,一旦暴雨出現,從「螭首」孔中還會出現「千龍出水」的壯觀景象呢!
縱橫交錯的溝渠和暗溝
紫禁城不淹水的秘訣還在於其內部縱橫交錯的溝渠和精心設計的暗溝,每逢下雨時,雨水流入房基下的明溝石水槽,而地面和明溝的水會通過入水口流入地下。各個庭院內的明溝和暗溝的水又流入溝道的支線和幹線,最後這些雨水將全部流入內金水河。
儘管歷經了近600年的歲月,紫禁城大部分的地下排水網絡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這些明溝暗渠,雨水便可以很快地流走。
另外,紫禁城的城外還有三道防線,一是明內城護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二是西苑太液池和後海;三是外金水河和紫禁城的筒子河(護城河)。這三道防線這三道防線與內金水河相通,不僅是城內的用水來源,還兼具排水的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