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開戰 台灣如何防範中共伺機侵犯?(圖)


圖為台灣空軍資料照。(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0月23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佳琪綜合報導)台海早就被《經濟學人》稱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在俄烏戰爭與以哈衝突之後,台海也被視為下一個可能引爆的火藥庫。軍事專家認為,以色列後備動員令的效率、「全民皆兵」的民防意識,是台灣尤應借鑑與改革之處。

針對以巴情勢,中華民國國防部近日成立專案小組探討對台海衝突何處可供借鑑,包括情報預警、飛彈攔截、動員後備軍人、強化民防演練等。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研究員韓岡明對《美國之音》表示,哈馬斯發動空中突襲後,以色列立即動員到30萬名後備軍人,凸顯其後備制度的成效及全民國防的重要性。

曾擔任台灣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室主任的韓岡明認為,台灣應參考以色列的役期、部隊編組、後備規劃及教召回訓期程。以役期而言,以色列採取全民皆兵制,男性需服30個月、女性需服24個月的義務役;台灣目前僅徵召男性進行4個月的軍事義務役,明年起雖然延長役期,也只有男性的義務役期恢復至1年。

其次,以色列的戰備規劃是「常後一體」、訓練管理都有一致性,後備軍人連續三年教召,每年回訓天數依官階不等,可達50至84天;台灣則是「常後分立」,常備部隊與後備部隊的訓練管理由不同單位負責、兩者也分屬不同部隊,每次回訓天數雖從舊制的5到7天增為14天,也要連續4年教召,但各界依舊認為訓練頻率與強度有待改善。

他表示,台灣若不能制敵於灘外,本島的作戰縱深只有144公里,非常狹窄,僅靠常備部隊不足以抵擋共軍入侵,還須強化後備部隊和全民防衛實力,才能擴大戰力。

除了軍力,韓岡明說,台灣的存亡還有兩大重要支柱:美國協防和全民抗敵意志,其中,建立「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全民防衛尤其重要,官民一心協助軍人動員人、物力,才能發揮最大效力。

韓岡明建議,將退伍8年內的50萬後備軍人,在全台368個鄉鎮市區成立「領土防衛部隊」,結合義警、義消、替代役(男)、非政府組織,讓各鄉鎮市區也有能力做作戰準備。

根據國際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5月發布2023年的全球軍事實力排行榜,台灣在可用後備軍人數達150萬人,已排行全球冠軍。

而台灣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的最新統計顯示,台灣列管的後備軍人其實高達222萬人,占全國近10%人口,但並非全員都能擔綱戰鬥。

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胡瑞舟指出,退伍8年的80萬列管後備軍人才是精兵,而台灣第一波作戰就有緊急動員32萬人的需求,因此,台海若開戰,台灣軍方要在24小時內動員21.5萬人的預估太過樂觀。

他認為,中共對台威脅和發動突襲的可能性與日俱增,因此,台灣應提早規劃和通知後備的教召回訓並強化訓練。

致力推廣民防教育的「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則說,台灣人常輕忽台海開戰的概率,也對台灣安全抱有錯誤認知。他呼籲政府和各政黨應時時警惕人民戰爭風險,包括備戰知識、民防訓練和抗衡資訊戰的心防能力。

基於兩岸軍力懸殊,何澄輝建議台灣借鏡以色列,擴大女性參軍程度,改採全民皆兵。何澄輝表示,軍事訓練不代表著要將人員直接投入戰場,而是讓民眾了解其所面對的安全情勢與戰爭威脅,也藉此理解在戰爭中如何動員與互相協力、配合政府。

對於台灣民防,何澄輝指出其編制原本是為了因應天災,動員範圍小且時間短暫,即便動員力強大,但並非出於應對戰事的民防目的,也沒有考慮新型態戰爭模式。

何澄輝說,台灣的民防體系績效不佳,根據基進黨的估算,台北市在2020到2022年間,每年平均編列2468萬元的民防預算,但只有4%用於人員訓練、裝備更替。相較於以色列民眾的戰備意識高、家戶都設安全屋,台灣的防空避難設施表面不但堪用度偏低,缺乏發電機等避難設備、也沒有糧食或醫療物資,更常拿來堆放雜物。

他強調現代戰爭極可能帶來複合型災難,台灣每戶應該至少有一人接受應對戰爭風險的認知訓練。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