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白龍馬、沙悟淨與悟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想必大家多少都聽過類似《禮記》中的「差若毫釐,謬以千里」之說,但各位是否想過,到底是什麼樣的細小差錯,最終會造成千里之謬呢?此文列舉《西遊記》中的沙僧沙悟淨、《新五代史》中的管仲治國論等例子來跟大家談談。
像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就刻劃曾經擔任捲簾大將的沙僧,在失手打破了一琉璃盞之後,被貶下界受罰。想必有人在閱讀到這一情節時,而深感不解!為什麼慈悲眾生的天神不能寬恕如此細小的過失呢?捲簾大將並非有意為之啊!如若搭配「差若毫釐,謬以千里」這一成語,應許能讓人略有體悟。
話說沙僧經菩薩點化取名悟淨,是在給他一次求取真經純淨本性的機緣。換言之,當初沙僧為捲簾大將,卻失手破了璃琉盞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他內在本性與造化那一層的法有了毫釐之差,而對應到他以下的宇宙範圍早已是謬以千里了。如不及早從下界規正,得法往回純淨修補,就會污損整體那一層法的純淨美好之造化,更無法長久。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撰寫《新五代史》時,就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十六個字來總結名相管仲的治國根本,明示國家如同一根由四條大繩維繫著的擎天大柱。這四條繩子如果斷掉哪一條,都會造成擎天大柱歪斜;如果斷掉兩條,國家可就危險了;如果斷掉了三條,國家就會倒下了;如果四條全部斷掉,國家當然就滅亡了!歪斜還能扶正,危險還能轉安,倒下還能再立,但滅亡可是不能再造了!
如此看來,國家也跟人一樣,是靠道德維繫的。如果不講究禮義廉恥,就算國庫再充足、軍隊再強大,終究難以自立於天下。
「差若毫釐,謬以千里」出自《禮記・經解》,原文中講到了古代的禮儀教化雖然輕如細雨,卻能在無形中制止那些歪風邪氣,使人每天不知不覺中就能從善如流,遠離罪惡,這正是為什麼歷代君王都極力倡導禮儀教化的原因。
如此看來,《周易》說君子對任何事情的開始都應非常慎重,是因為一點點微小差錯,就可能造成很大的錯誤。原是道出了「禮」對人的重要性,他不僅是我們看到的表層,而是造化萬物之法在世間的一種表現。
(本文出自:源馨〈為什麼「差若毫釐」會「謬以千里」?〉文章經過刪改)
責任編輯: 初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