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笛和南陽 非得把自己作死嗎?(組圖)
迷笛音樂節偷盜事件引起強烈反彈(圖片來源:網路)
【看中國2023年10月8日訊】關於南陽迷笛音樂節偷盜事件,我看到的最新消息是,已歸還身份證79張、電腦3臺、手機17部,其餘物品正在核實聯繫。
都2023年了,無法想像還會有這樣的規模性偷盜事件,真的讓人大跌眼鏡,目瞪口呆。
但更讓人覺得迷惑的,則是迷笛和南陽各方的回應,他們用蠢到極致的方式,誓要把迷笛和南陽,都拖入到萬劫不復的境地。
第一蠢招:當地鎮政府
極個別行為,號召上交
當地鎮政府的回應,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做說話的語言藝術。
相比於900多萬的南陽人口,幾十個人偷盜,當然是極個別行為,這話一點毛病沒有。可問題在於,也沒有人會認為,900多萬南陽人個個是小偷啊。
既然是「極個別行為」,那直接把極個別人抓起來得了,為啥又要號召「村民將撿拾物品上交」呢?極個別就意味著目標明確,只有多到無法辨別,才需要號召吧?
而最讓人不適的是,當地鎮政府,把村民的偷盜行為定性為「撿拾」。偷盜對應追回,撿拾對應的才是上交,盜竊的叫追回。有網友總結,村民們的邏輯是「這不是俺偷的,這是俺拾嘞」,當地鎮政府竟然完全接納了這套說法,並為這種睜著眼睛說瞎話的說辭努力辯護。
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再極個別的行為,落在被偷盜者身上,就是100%的事實。**丟失物品再不像網上說的那麼多,落在被偷盜者身上,也是100%的損失。**
當地政府不去正視這種事實和損失,卻試圖用所謂「極個別行為」,來為偷盜行為的嚴重性辯護,這無疑是對被偷盜者感受的無情忽視,也是對民意的公然踐踏。
這件事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恰恰是「極個別行為」的反面,是規模性偷盜的猖狂與坦蕩。
但無疑,當地鎮政府沒有勇氣直面和承認。
第二蠢招:迷笛官方
髒話開罵,甩鍋網友
說實話,事情出來後,網友對迷笛還是比較體諒的,畢竟這已經是他們可控範圍之外的事情了。
可迷笛卻自己跳出來,發布了一個被人稱之為「愚蠢驚天地,囂張泣鬼神」的通告。
不必說給15萬樂迷配4萬志願者是不是吹牛,也不必說把被偷盜說成「遺憾」是不是太輕飄飄,更不必說把大規模偷盜甩鍋給不實信息是不是太扯淡。
單是說【有個別組織機構通過網路故意放大抹黑南陽與迷笛,甚至花錢購買熱搜煽風點火的行為】,就已經很炸裂了。
而更炸裂的,是最後一段,簡直是天雷滾滾,讓人無語。
「傻逼言論」、「一小撮盜賊」、「一大群網上噴子」、「鼠輩」,已近氣急敗壞;
「還大河南以乾淨!報南陽人民之恩情!」、「蚍蜉撼樹而已」,更是語無倫次。
原來,抹黑河南和南陽的,不是規模性偷盜的村民,而是在網上曝光和討論此事的網友。如果網友不曝光不討論,那麼規模性偷盜就不存在,河南和南陽的形象就不會被抹黑了。
真是開了眼了。
不去譴責偷東西的小偷,卻把抹黑河南和南陽的鍋甩給網友,還要追究所謂個別組織的法律責任,甚至爆粗口罵被偷盜的樂迷,這難道就是迷笛認為的搖滾精神嗎?
你還別說,還真可能。
針對上面這份通告,迷笛工作人員回應稱,「這符合迷笛的風格,迷笛就是敢做事、不怕事。」
……
好吧,你們高興就好。
第三蠢招:官方通報
刑拘造謠者,避重就輕
雖然開頭就說什麼「感同身受、深表歉意」,但你絲毫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
通報全文,對規模性偷盜一帶而過,卻對「遺落」、「遺棄」的物品大寫特寫,而更大的篇幅則留給了對謠言的打擊上。
這就給人一種避重就輕的感覺,官方通報,重點不在追究小偷的責任,卻要濃墨重彩去說追究謠言的責任,這件事的重點難道是所謂的不實信息,而不是規模性偷盜嗎?
官方通報再次提起了那個陳某「好多帳篷誰需要過來拿」的不實信息,要說幾十個村民都是因為這句話而偷盜,我是不信的。
不要說我不信,就是那個面對鏡頭,坦然自若、理直氣壯說「根本就沒有人,沒人才拿的」的大媽,她都不會信。
更關鍵的是,那79張身份證、3台電腦、17部手機,也都不會信。
造謠者刑事拘留都通報了,那偷盜者怎麼處理了,通報裡為啥沒有隻言片語?
總之,從這三個回應來看,在面對規模性偷盜事件時,無論是迷笛還是南陽,都是不敢正視問題,卻又急於挽回形象。
他們總是試圖將偷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降級為極個別人撿拾,或者乾脆迴避偷盜的事實,而把重點放在對地域黑、不實信息的攻擊和討伐上,彷彿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曝光和討論此事的網友。
於是,他們的形象得以挽回,沒有人需要被追責。只有極個別造謠者,和虛無縹緲的網友,成了替罪羊。
他們眼裡只有自己的形象,這可以理解,但用逃避和推諉來維護已經被抹黑的形象,無疑是南轅北轍。正視問題和挽回形象,本應是一脈相承,而不是彼此抵牾。
地域黑當然不足取,但問題在於,那麼多年那麼多人,已經努力在消除這種偏見了,但偏偏,現實又給段子奉獻了新的素材。
偏見的形成,只需要幾個標誌性事件,但消除它,卻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效果卻不一定顯著。
而消除這種偏見的層層累積,迴避問題、討伐謠言、無理謾罵,卻從來不是選項。
只有勇於正視問題,承認錯誤,才能夠真正從內部生出改變的可能,才能真正重新把被破壞的形象建立起來,才能把累積的偏見消除。
這很難,但,與偏見鬥爭的唯一方式就是誠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