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看見的暗物質 已使銀河系邊界發生扭曲(圖)
宇宙中仍有不計其數的未知天體存在。(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暗物質」是一種不會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存在,它既不會反射或吸收光,亦不會發出光芒。最早提出其證據與推斷的學者是荷蘭的揚·奧爾特,他在1932年以銀河系恆星運動,推測銀河系中存在更多質量。隔年,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茨·茲威基在研究后髮座星系團的過程,以維里定理推測內部存在看不見的物質。
目前人們已經發現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科學家藉由宇宙中大尺度結構形成、微波背景輻射與重力透鏡等方法,從重力產生的效應發現暗物質的存在。若是在Λ-冷暗物質模型中,學者根據普朗克衛星得到的數據發現,常規物質在宇宙的構成僅有4.9%的占比,暗物質達到了26.8%,其他68.3%則是暗能量。當前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研究,是粒子物理及現代宇宙學領域中的重要研究項目。
無法看見的暗物質 已使銀河系邊界發生扭曲
近期在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有篇關於暗物質新發現的的研究論文,表示有一個無法看見的巨大暗物質團塊使銀河系發生變形。
過去的認知中,學者們認為銀河系呈現為一個平坦的圓盤,是由兩條主旋臂構成。到了20世紀中葉以後,許多觀測結果發現銀河系的邊界,呈現出不知緣由的彎曲變形,能看見有些區域向下彎曲,有些區域向上彎曲。在螺旋星系上能看見十分顯著的特徵,那是向外延伸的「暈」,例如銀河系呈現球形的「銀暈」,其中是由銀冕、恆星與暗物質團塊構成。
來自2022年的一項研究中,天文學家藉由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望遠鏡「蓋亞任務」調查此區域,他們發現銀暈內部懸浮的恆星出現詭異的失衡情形。為了探究這異常背後的原因,研究人員使用電腦模型,從中建立與銀河系相似的年輕星系,他們將暗物質暈的設定,調整為相對於盤面傾斜25度。經過50億年的成長過程,電腦模擬出一個與現今銀河系高度相似的星系,其中與恆星光暈方向一樣的暗物質暈,居然能在銀盤引發與數據資料相同方向與幅度的扭曲。
這次模擬的結果表明,有一種包覆並滲透銀河系的暗物質暈,這項發現指向銀河系邊界出現的扭曲。科學家認為銀河系非常有可能經歷過一次巨大的碰撞,造成暗物質暈朝上方傾斜達到50度,並在50億年左右的時間裡,緩慢地向下擺動到目前所在的20度。這次發現的銀盤錯位與暗物質暈,或許能成為形成銀河系的歷史新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