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為新任火箭軍司令晉升(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看中國2023年8月23日訊】今年8月19日,是蘇共強硬派發動針對當時的總書記戈巴契夫、旨在最後挽救蘇共和蘇聯的「8.19」政變34週年。這次政變雖然因遭到民眾反對,軍隊也拒絕執行命令,失敗了,但它的後果反而加速了蘇聯的崩潰。從這個角度說,此次保守派的政變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
我之所以提起該次政變,是因為現在對中國百姓來說,恐怕最盼望的,也是中共內部有人發動政變推翻習近平。既如此,我們不妨來認真探討,今天中南海發生政變的可能性多大?雖然年年在北戴河時間前後,都有習被軟禁或逮捕的謠言流傳,以致現在一談起這種事情,大家都把它看做一個笑話,但不妨礙我們從理論或者邏輯上來討論這個問題。
從政變的含義來說,是指一國內部有部分人通過密謀策劃,採取武裝叛亂或政治行動的不正當方式,奪取國家最高權力的行為。政變成功,就造成權力的轉移、政府的更迭或政體的改變;政變失敗,發起者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政變是一場殘酷的權力鬥爭,它只能發生在權力集團內部。民間的反抗稱為起義,權力集團內部的反抗叫做政變。
這個世界隔不多久就會發生政變,尤其對非洲等政治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來說,政變更是家常便飯,最近非洲國家尼日的總統衛隊就發動一場嘩變,將民選總統趕下臺,政變頭目宣布自任總統。既然政變發生不是什麼稀奇事,習近平的權力集團內部,比如總理李強或者中辦主任蔡奇之類哪天心血來潮也來發動一場政變,有無可能?
我知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從現實可能性來說,概率確實非常少,然而,當形勢壞到讓李強或蔡奇們做替罪羊,覺得大禍臨頭時,他們會怎麼做,有沒有可能鋌而走險?讓我們腦洞大開,想一想哪怕萬分之一的可能性。
其實,蘇共發生過政變,中共也發生過政變。毛的親密戰友林彪同志愛看政變經之類書。在毛對林起了疑心,自覺凶險後,他的兒子、年輕氣盛的林立果就召集林彪的幾個死黨,起了暗殺毛的念頭,並且做了詳細計畫,部署了行動。毛林關係可比現在的習李、習蔡關係要密切得多,那是從戰爭年代過來的生死之交。習和李、蔡不過是利益關係,也許摻雜一點私人情感在內。
毛之後,有中共黨史研究者把華國鋒和葉劍英秘密逮捕以毛夫人江青為首的「四人幫」也稱做一場宮廷政變。鄧又將華趕下臺也看作是一場政變。還有人把鄧廢黜胡、趙兩任總書記視為一種政變,不過我覺得後者算不上政變,因為胡、趙雖然是名義上的總書記,但鄧是實際的最高領導人,他把兩人廢黜後,也沒有對政治體制動大手術。再從蘇聯看,史達林一死,赫魯雪夫馬上翻臉,做秘密報告,將史達林的功績全部否定,造成蘇共思想的極大混亂,其實也可算一場政變。所以這些例子告訴我們,理論或者邏輯言,不排除習的權力集團內部有發生政變的可能性。
如果中共高層有人發動政變,肯定是習近平的路線和政策要比現在壞得多,已將中共和中國帶進一個深淵,讓這些人不管是出於黨的利益還是自身利益,覺得不能再容忍,必須推翻習,才能救這個黨和這個國,也避免自己和習一起殉葬。就好像當年醞釀逮捕「四人幫」時,也是認為再讓這四個人瞎折騰,不但老帥(指葉)新貴(指華)會死的很難看,黨國也會被這四人折騰得奄奄一息。
當然,有了政變的想法和計畫,不等於政變就一定能夠成功。歷史上多少政變,最後要麼敗於謀劃不周,要麼敗於力量對比懸殊。以「8.19」政變來說,為首的是時任副總統亞納耶夫,政變成員還有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克格勃領導人克留奇科夫等蘇共強硬派,雖然囊括了軍方和特務機構等強力部門,然而,由於當時蘇共人心渙散,得不到人民支持,調到紅場的軍隊也拒絕執行緊急狀態委員會的鎮壓命令,再加上葉利欽的公開反對,所以這場政變注定會失敗。可以把這幾人發動政變看作不昧大勢,是一種對歷史的螳臂當車行為。但是歷史上也有弱勢的一方由於計畫和行動的週全,尤其是得到人民的呼應,而政變成功的,所以不能說力量對比不利政變發動者時,就完全沒有取勝的把握。
回歸現實,習近平掌控黨政軍大權,從操作角度說,發動政變確實困難,即便權力集團內部有人有這個使命感。黨內不是沒人想政變,可考慮到難度,也就放棄。以今天大資料的監控水準,客觀上造成了政變的難度要比過去大得多。但是,假如形勢壞到人人都想造反的地步,再嚴密的大資料監控也有失靈的時刻,因為大資料也是由人來掌握的,萬一負責監控的人同情政變者,反對習近平呢,或者這個人本身也參與了政變呢?再說,李強蔡奇們如果要政變,事前肯定會串聯軍方的某個將軍或者副主席和警察部門的某個領導,習對軍頭和強力部門領導並不會完全信任,尤其在大變革快要來臨之際。
沒有永恆的利益,更沒有永恆的政治盟友,人們常講,「夫妻本為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夫妻尚且如此,何況政治人物。世界最講究實際的是兩類人,商人和政客,只要習近平的惡政到連他的親信都看不下去,想棄船逃跑的時候,統治集團內部有人起來回應民意,發動政變,並非沒有可能。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