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於2023年7月12日在立陶宛維爾紐斯維爾紐斯大學發表講話後向人群揮手致意。(圖片來源:Sean Gallu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7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綜合報導)美國正在聯合歐洲和亞太地區的盟友一致應對中共和俄羅斯的挑戰,同時美國也陸續派出高級官員訪華,希望保持兩國溝通渠道通暢。
在立陶宛舉行的北約峰會為烏克蘭提供了新的支持,保持了聯盟的凝聚力,但沒有為基輔提供明確的入盟途徑。北約首次警示中俄合作,以及「相互加強破壞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企圖」。
上週的外交活動凸顯了拜登政府正在採取的平衡行動。一方面,烏克蘭戰爭對美國和盟國來說是緊迫的優先事項,另一方面,莫斯科和北京之間更緊密的協調也將增加歐亞大陸兩端發生兩線衝突的可能性。
華盛頓智庫「智庫研究中心」的德羅恩(Mathieu Droin)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過去10年,中俄更加緊密結盟,今年3月隨著習近平訪問莫斯科,更敦促普京共同推動旨在推翻世界秩序的變革。對於美國來說,由於其對歐洲和亞洲盟友的安全承諾,來自莫斯科和北京的同時挑戰可能會耗盡美國的軍事資源,從而使可靠的聯盟變得更加必要。
德羅恩說,在俄羅斯壓力前線的中東歐盟友中更能感受到,「中國和俄羅斯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他們也越來越相信有必要應對中國的挑戰。」
拜登試圖利用這次峰會來動員盟友對抗中俄,同時將戰略重點有時存在分歧的31個成員國組成的安全聯盟團結在一起。
烏克蘭此次未能如願立即加入北約,拜登以目前還不是時候、會分散結束戰爭的注意力為由排除了這個可能性,盟友也紛紛效仿。
在美國的協調下,土耳其同意允許瑞典加入北約,可能結束一年以來的僵局。同時,包括六個北約成員國和日本在內的七國集團聯合宣布支持烏克蘭,這將為基輔等待入盟期間提供安全保障。
日本是第二年與美國在亞太的盟友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一起參加北約峰會。拜登稱讚日本在烏克蘭聯盟中的作用擴大是他全球主義外交政策的勝利。
週三,拜登在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演講時表示,他邀請北約和亞太盟國參加峰會是為加深大西洋和太平洋民主國家之間的聯繫。他讚揚他們在俄羅斯攻擊烏克蘭時站在一起,並暗示他們可能不得不這樣做來對抗中國。
不過,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不應捲入臺海衝突,也反對北約在日本設立代表處。
如果中國攻擊臺灣導致與美國發生戰爭,北約成員國沒有義務加入,美利堅大學教授戈德蓋爾表示,美國希望歐洲屆時在外交和制裁中國上給予支持。戈德蓋爾表示:「這些討論應該現在就進行,而不是等待臺灣局勢出現。」
美權衡替代中國選項 同時維持溝通管道暢通
北約峰會期間,臺灣的國防部表示,中共軍機和軍艦連續數日在臺灣南部海空域進行演習訓練,並出動殲-16和蘇-30在內的26架軍機「回應」過航台海的美機巡邏機。分析人士指出,這可能與臺灣軍方於27日開始舉行「漢光39號」年度軍演有關。
海曼資本管理公司的創始人凱爾.巴斯(Kyle Bass)週三在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召開的研討會上指出,從金融趨勢分析來看,中國很可能將在未來的12到18個月攻臺。
美方多次強調維持兩國溝通管道暢通非常重要,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耶倫、氣候特使克里等高層官員近日陸續訪華。布林肯7月13日參加東盟外長會議時會見了王毅,再次提及臺海和平穩定重要性。
白宫国安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科比(John Kirby)13日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將盡力保持溝通渠道的開放,進行艱難的對話。
《華爾街日報》7月14日報導指出,上週剛對北京承諾不脫鉤,財長耶倫又將於7月16日-21日到訪印度和越南,凸顯美國在權衡如何推動替代中國的選項,又不會與中國關係破裂而引起經濟災難。
在耶倫和其他美國官員的鼓勵下,蘋果公司(Apple,AAPL)等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視印度和越南為可替代中國的製造中心。
美越貿易額漲幅從2018年的600億美元增至2022年約1,400億美元,美印貿易額同期也從870億美元增至1,300億美元。相比之下,美中貿易額2022年雖達到創記錄的6,900億美元,但在美國總進口中中國的比例已下滑,美資對在華新業務的投資已大幅下降。
印度被華盛頓視為在印太地區制衡北京的重要槓桿。印度總理莫迪近日訪問華盛頓受到拜登高規格接待,耶倫此次訪印也是自去年11月以來第三次赴印。印度今年還將主辦二十國集團(G20)部長會議。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