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心傷 楚國如何步步敗給秦國(下)(圖)


「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攝影:李子霽/看中國)

接前文:屈原的心傷 楚國如何步步敗給秦國(上)

屢聽讒言 懷王客死異鄉

後來秦國屢次出兵,甚至約了各國一起進軍攻楚,還殺了唐昧、景缺等楚國大將。

前306年,秦昭襄王即位。前299年,秦王派使者到楚國,說要與楚國和親,想和懷王見面商談這件事。懷王被秦國打怕了,覺得能休戰當然最好,正準備去赴約。此時屈原再次進諫道:「秦是虎狼之國,不可信,還是別去為好。」

懷王最寵愛的小兒子子蘭卻一直慫恿懷王說:「為甚麼要拒絕秦國的好意?」於是懷王還是出發了。

結果一到武關,就中了秦軍埋伏。秦國逼著懷王割地。懷王愚蠢歸愚蠢,倒是很有骨氣,愣是不答應,於是一直被扣留在秦國。楚國為了奪回懷王,發兵攻秦,結果在武關被秦國名將白起打了個大敗,斬首五萬,取了十五城而去。

這期間,懷王的兒子即位,是為楚頃襄王。

前297年,懷王趁著秦軍不備,逃了出去,就近逃到了趙國,結果趙國不讓懷王進入國境。懷王企圖再逃往魏國,可惜被秦軍抓了回去。前296年,懷王憂憤成疾,最後病死在了咸陽。

秦國把懷王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沒有最昏庸 只有更昏庸

楚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的境況沒有好轉,反而更糟糕了。楚頃襄王荒淫無度,更加重用小人。朝中小人治國不會,內鬥最行,繼續在楚王耳邊嚼舌根,以至於屈原不再只是被疏遠那麼簡單,而是直接被流放在野,從此遠離廟堂。

前280年,秦國再次發兵攻楚,大將司馬錯攻取楚國的黔中郡。楚國被迫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的大片土地給秦國。

國都被破 自沉汨羅

再過一年(前279年)秦大將白起率軍大舉攻楚,占領鄧城,並水淹鄢城,使得城中百姓數十萬被淹死,「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

之後白起勢如破竹,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還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接著再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敗。楚頃襄王在兵敗後,被迫向東北方遷都於陳。

郢都被破,是在前278年。相傳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切而無能為力的屈原,在極度苦悶和絕望的心情下,於黃曆五月五日抱著大石頭,投入汨羅江自盡了。

再過55年,到了前223年,秦國老將王翦統率六十萬秦師大敗楚軍,俘虜楚國國君負芻。前222年,王翦平定楚國剩餘的廣大領土,楚國徹底滅亡。

執著於楚的屈原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麼評論屈原: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弔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先秦時期,各國士人並沒有後來大一統時代那種絕對的「忠君」、「愛國」思想,因為真正執天下法統的是天子,而不是其底下所分封的各國。尤其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的實際權威早已蕩然無存。在這個情況之下,在哪裡效命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多差異。也因此人才並沒有一定要待在哪個國家,而是哪個國君願意重用自己,自己就去哪國一展長才。《禮記‧曲禮》指出:「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春秋時代,孔子周遊列國;戰國時期,孟子依然周遊列國,就是典型例子。

在這樣的風氣之下,才華洋溢而不容於楚,屢諫不聽,卻又始終不願離開楚國的屈原,就被突出了出來。這也就是為何後代士人在戰國時代獨獨看到了屈原的「忠君」和「愛國」,並對他特別同情與感念。然而對於屈原本人來說,他是如此地放不下……放不下楚王,放不下楚國,其實也放不下不容於楚王的自己。最後的自盡,又何嘗不是個令人心痛的悲劇呢?

(全文完)

本文留言

作者李子霽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