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為何淪為最慘的亡國之君?(圖)
明朝崇禎皇帝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亡國之君的下場都不怎麼樣,但崇禎尤其慘。但是,他的下場,跟他當初的選擇,是有密切關係的。他繼位之時,大明王朝雖說大抵已經被蛀空,只要他選擇跟著混,只要不是太過分,混到死,做一個太平皇帝,倒是也有可能的。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關外的滿人雖說猖狂,但一時半會兒還沒有問鼎中原的意思,而內亂雖多,能成大氣候的,還看不出來。只是,崇禎選擇了做有為之君,要動大手術,革故鼎新。
他的登基,僅僅是因為他是現任皇帝的弟弟。年僅16歲的他,此前既沒有過政治閱歷,也沒有可能有像以往的東宮太子那樣,有自己的班底。做藩王的時候,連自己的性命,都有朝不保夕之感。不是歷史選擇了一個賢君,而是湊巧,一個資質平平之人做了皇帝。但是,一旦做了皇帝,幾個月的功夫就扳倒了權傾朝野的權宦魏忠賢,令他的人望以及個人的自信爆棚。他要動大手術,整治萬曆以來麻木不仁的官府,天啟以來腐敗而且毫無操守的官僚階層,但卻只能依靠東廠和錦衣衛這種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無形中加倍地讓告密的構陷更加的活躍,使得東廠和錦衣衛原本就非常腐敗做事不擇手段的特務機構,權勢熏天。他登基17年,官員入獄者數以百計,受死者數以十計。最高層的閣臣,都有四個被幹掉。內閣首輔,像走馬燈似的被換。這樣的反腐,這樣的整治,顯然沒法讓官僚階層脫胎換骨,只是加劇了作為朝廷支柱的這個階層的動盪,人心離散。
崇禎跟萬曆、嘉靖、天啟皇帝都不一樣,他很勤政,日夜操心國事,事必躬親,在他的時代,內閣真正變成了秘書班子,朝政由他來親自打理。但是,他不識人,沒有經驗,只喜歡聽恭維的話,猜忌心又奇重,覺得臣子們都在蒙他,對誰都不放心。結果,幹掉了一個魏忠賢,卻樹立起眾多的魏忠賢,他跟明朝的歷任皇帝一樣,照樣信任太監。崇禎一朝,外派的太監監軍監政最多,讓外面的文武大臣,都在太監的干預下,沒法工作。
平心而論,崇禎朝的人才不少,不僅袁崇煥是國之乾城,其餘如洪承疇、盧象升、楊嗣昌、孫承宗,都是一時之傑。但是,袁崇煥最終因後金的一個拙劣的反間計而被他凌遲處死,其他人,也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國之乾城一個個地倒下,最後,李自成兵臨城下,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只能在一個親信太監的陪伴下,在淒慘地在煤山吊死。
雖然說,明朝當時內有天災導致的農民造反的,外有滿人後金的崛起,但可戰之兵卻還是有的。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財政困難。這個財政困難,雖然因為天災頻仍而加劇,但骨子裡頭,還是明朝所謂基本國策導致的。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凡是宗室,國家就得養著,而且高規格供養。到了崇禎時代,北方數省,單供養本省的藩王,就入不敷出。同時,為了保衛京師,京營已經膨脹到了70萬人,可百無一用,空耗糧餉。只要大刀闊斧,把京營裁撤,讓宗室自謀生計(高級別的宗室,都有大量的土地),財政困難自然緩解。
然而,大刀闊斧改革的崇禎,卻不敢衝自家人下手,也捨不得裁撤京營,只會逼官僚加稅,多攤派,甚至要官員捐款緩解軍餉的危機。結果只能讓原本就因為天災而流離失所的農民雪上加霜,被官逼民反者越來越多。
說到底,崇禎只是一個思有所作為的皇帝,卻同時是一個不知如何作為的皇帝,性子又剛愎自用,喜歡恭維,聽不得別人的意見。屢屢犯錯,卻都能怪到別人頭上,自己一丁點反思都沒有。致死,還固執地認為,是群臣誤了他。
大廈將傾,有力者想要挽回,不是不可能。但是,恰好挽回者是崇禎皇帝朱由檢這樣年少輕狂之輩,他所做的,不是挽回,而是加速傾倒。他不作為,明朝還能多活幾年,一作為,明朝反而迅速崩塌,誘使後金計畫外入關,彈指間,就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