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三小事 看唐太宗如何開創貞觀盛世(組圖)


唐太宗開創了貞觀盛世。(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隋朝末年,豪傑並起,天下大亂。李世民(598-649)以英明神武之姿,親率仁義之師,南征北討,幫助李淵平定寰宇,並在西元618年肇建大唐。西元626年,李世民即位之後,更領銜一班文武大臣,走過篳路藍縷的艱辛歲月,安定民生,開疆拓土,最終迎來了「貞觀之治」。廟號太宗,史稱「千古一帝」。

作為天下至尊的皇帝,唐太宗最常被人稱道的就是他善於納諫,並且勇於改正的寬廣胸懷。讓賢能的良臣敢於向皇帝進言,願意輔佐他治理神州,造福百姓,開創盛世。

這方面耳熟能詳的是與魏徵(580-643)之間的故事。其實,除此之外,唐太宗善於察納雅言或仁民愛物的逸事還有許多。這裡,就根據《唐語林》的記載,與諸位看倌一起品味那段遙遠的貞觀舊事。

01

唐太宗即位之後,曾下令官方主持修訂《明堂針灸圖》。貞觀4年(630),此書完成,送呈御覽。太宗看到上面的人體經脈孔穴圖後,發現人體的五臟經絡系統,全部都集中在背部區域,於是傷感的說:「現在法律對於杖刑的規定,為何要讓犯人同時承受大腿和背部的痛楚呢?」後來,太宗便下詔往後杖刑,不可以在背部用刑。

02

貞觀初年的時候,唐太宗打算在洛陽修建宮殿,以備日後巡幸洛陽的方便。給事中張文素聽到這事,覺得太過勞民傷財,上書極力諫阻。唐太宗看了他的論述,覺得很有道理,便賜給他三百匹彩緞。

後來又一次,唐太宗正打算到九成宮去避暑,馬周(601-648)上奏規諫說:「臣看見您將在二月二日移駕九成宮的詔書了。但臣私自認為,如今太上皇年事已高,陛下應當早晚服侍他老人家用膳,問候他老人家的生活起居。而陛下這次要巡幸的宮殿,距離京城有三百餘里,即使駕車到那裡,也需要十天,可不是白天出發,晚上就可以到的啊!假如說您不在的這段時間裡,太上皇想念陛下,陛下要如何見他呢?況且這次陛下動身,本意是想避暑,而這豈不是讓太上皇獨自留在炎熱的境地,而陛下您自己跑到涼爽的地方嗎?《禮記》說:『凡為人子,應當在寒冬裡為父母溫暖被褥,在盛夏中為父母搧涼床蓆。』對於此事,臣偷偷的感到不安呀……」太宗看完他的話,大加讚許。

03

在古代,帝王狩獵被視為一件國家大事。它不僅是一種重要的祭祀禮儀,也同時具有軍事演習、鍛鍊武藝的意義。但儒家講究的是中庸之道,也相信上天有好生之德,田獵殺伐,應適可而止,不可過度。

有一次,唐太宗在皇家苑子裡打獵,突然看見一群野豬從林子裡竄出身來,便引弓射了四箭,每箭各擊斃一隻野豬。霎時之間,又有一隻公豬直直的衝向太宗坐騎,吏部尚書唐儉(579-656)見狀,立刻下馬,徒手和野豬搏鬥。唐太宗冷靜的拔起配劍斬殺野豬,回過頭來看到唐儉愕然的表情,笑說:「你身為天策府長史,難道沒看過上將殺賊嗎?怎麼會那麼害怕呀?」唐儉語重心長的進諫道:「昔年漢高祖劉邦曾經以馬上得天下,而知道不能以馬上治天下。今天陛下您已經憑藉英明神武安定了四方,怎麼能又繼續在一頭野獸身上,放縱您的野心呢?」聽完這一席話,太宗深表讚許,於是命令停止狩獵。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畫裡的唐太宗(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歐陽詢(557-641)的書法極品《九成宮醴泉銘》,文章是魏徵所寫。魏徵在裡面讚美過唐太宗「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身為帝王,唐太宗具有博大如海的寬廣胸襟,能夠接納一切有益治國的金玉良言。他的仁愛施及了黎民百姓,也施及了草木動物。在太宗的治理下,大唐帝國一步步成為世界的最中心。他憑藉的不僅是強盛的軍事武功而已,更重要的是以仁義為基點所引領的王道教化,讓遠方異族即使不生於中國,也心嚮往之。以至於千年以前的長安城裡,處處可見百姓安居樂業,還有那千邦進貢、萬國來朝的風景。

本文留言

作者李子霽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