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下盤大棋?首個基因編輯農作物獲批(圖)
中國首個基因編輯農作物獲得官方批准。(圖片來源:JJ Gouin/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5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顯示,全球糧食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中國近幾個月來「退林還耕」等運動,似乎在響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目標,並且中國首個基因編輯農作物獲得官方批准。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網站5月3日發布《2023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GRFC)指出,相關數據顯示,受經濟衝擊、衝突和不安全、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等因素的驅動,全球糧食危機形勢和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進一步加劇。
報告顯示,在2022年,58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58億人受到嚴重糧食危機影響,高於2021年的53個國家和地區的1.93億人受到嚴重糧食危機影響的數據。全球經歷嚴重糧食不安全並需要緊急糧食、營養和生計援助的人數在2022年連續第四年增加,超過2.5億人面臨嚴重飢餓,7個國家的人口處於飢餓邊緣。這是該年度報告發布7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數值。
報告還提到,經濟衝擊、衝突和不安全、極端天氣事件等日益交織疊加並相互影響,將繼續對全球嚴重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帶來螺旋式上升的負面影響,沒有跡象表明這些因素將在2023年緩解。
而北京當局多次強調,抓緊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保供應。官方媒體多次宣傳要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隨後,中國農管出現了,「退林還耕」、「穩糧保供」等運動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動下愈演愈烈:曾經退耕還林了20年前茂密的林地一時間,又變成了耕地,不分樹種和樹齡一律鏟除;各地都出現侵犯農民權利的事件,一時間怨聲載道。
自由亞洲電臺網站5月5日的文章提出質疑:「‘退林還耕’不惜一切代價保糧食生產,習近平在下一步什麼大棋」?文章認為,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不斷,糧食成為貿易戰博弈的其中一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和俄烏戰爭加劇,衝擊全球糧食供應鏈,在這樣的背景下,糧食安全再次擺到中國高層的議事日程上來。
今年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安全、防止規模性返貧等底線」。
從歷年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來看,在2020年僅2次提及糧食安全、2021年提及4次,2022年提及5次,而2023年的文件6次提及糧食安全。這表明中國糧食危機更加緊迫。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多次表態,要重視糧食安全,「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去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還提出,「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抓緊制定實施方案。」
但是,在專家看來,該計畫存在問題。
據官媒《新京報》報導,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穀子糜子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刁現民說,「我國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高。同時,我國依然是糧食進口大國,2021年進口的糧食超過1.6億噸,」未來對糧食的需求也會相應提升,糧食安全仍然應該警鐘長鳴。
此外,「主產區、主糧作物產量也在不斷接近極限」。刁現民說,「比如土地利用,我國華北、東北等主產區,土地長期超負荷利用,繼續增產確實比較困難。再如作物,大宗作物的利用和開發,不論是育種還是栽培技術,都已經處在極高的水平。」
雖然中國國家統計局和官媒歷年都聲稱糧食「豐收」,總產量一直在「增加」,但是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每的糧食淨進口(進口減去出口)都在上億噸,而且數量逐年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批准了首個基因編輯農作物--一種基因編輯大豆。
據路透社5月4日報導,由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高油酸大豆,有兩個基因被編輯後改變。根據中國農業農村部的一份文件,該基因編輯大豆已獲五年的許可。
基因編輯技術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地區受到更寬鬆的監管。
「許可的批准對舜豐團隊來說是一劑強心針,」該公司在給路透社的一份聲明中表示。
舜豐聲稱,其是中國第一家尋求將基因編輯作物商業化的公司。公司代表表示,該公司目前正在研究大約20種其它基因編輯作物,包括高產水稻、小麥和玉米、抗除草劑水稻和大豆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生菜。
路透社認為,基因編輯農作物獲得批准之際,國際貿易緊張局勢、不穩定的天氣和主要糧食出口國烏克蘭的戰爭,加劇了北京當局對糧食的擔憂。
並且,中國官方也在推廣轉基因作物,今年開始對轉基因玉米進行大規模試驗。鑒於監管過程中的步驟較少,預計基因編輯農作物進入市場的速度會更快。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