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也帶來了產業鏈和供應鏈轉移。(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4月23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美科技戰近年來不斷升級,尤其半導體領域成為競爭焦點,但擁有高端晶元才能制勝。中美競爭也帶來了產業鏈和供應鏈轉移,並引發逆全球化現象。
近年來,中國和美國科技競爭呈現白熱化態勢,掌握高端晶元的美國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美國、日本和荷蘭三國達成晶元聯盟,包括未公開發布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管控合作協議。
外界認為,如果共同對中國實施晶元出口限制,這是美國外交的一次勝利。三國作為先進半導體設備的領先製造大國,聯手制裁可能會重創中國晶元產業。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官媒《環球時報》1月31日發文稱,「中美科技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這些所謂的封鎖措施,只會推動中國決心自行研發。」
《環球時報》還稱,「借力龐大國內市場,中國晶元有底氣突破美日荷封鎖」;「中國最終將學會製造那些無法進口的半導體生產設備」。
目前中國半導體產品主要集中在半導體材料、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等中低端領域,半導體產能也主要集中在28納米(nm)以上的製程。技術水平差異導致中國需要大量進口中高端半導體產品,其中CPU、GPU、存儲器等領域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中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不足20%,本土技術水平成為制約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時評人唐新元撰文《全國經濟普查 什麼樣的結果擺在習近平案頭?》指出,中國經濟有多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中共試圖在國際擴大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警惕,由此產生的貿易戰和科技戰對中國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導致出口下降、就業崗位減少和投資減緩等問題。
據美國之音4月21日報導,分析人士表示,中美科技戰實際上就是科技產業鏈逐步逆全球化,並一步步演變為兩大技術體系隔絕化與對立化的過程,最終的結果就是脫鉤,只要中美競爭不止,這個過程就不會停止,而且還會越演越烈。
最近一年,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禁運措施是在封鎖中國特定領域的技術爬升通道,目的是要實現上下游產業的斷鏈脫鉤。而作為泛半導體行業的重要分支,顯示面板是中國另一個具有優勢地位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將會受到這種脫鉤壓力的嚴重影響。
旅美時評人唐靖遠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美科技戰就目前而言還看不到有減弱的跡象,這是中美新冷戰的性質決定的。冷戰的一大必然結果就是脫鉤,尤其在關鍵戰略性領域。所以脫鉤並不是美國單方面的行為,中國一樣在主動脫鉤,其力度並不比歐美小。中國官方限制眾多企業赴美上市或是人民幣國際化等舉措,都是主動脫鉤的行為。這種雙向脫鉤的根源在於中共的目標:中共想要取代美國,重組國際秩序。
中美競爭也帶來了產業鏈和供應鏈轉移,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隨著外資企業第一季度出貨量縮減,供應鏈移出中國的速度仍加劇。
《南華早報》英文版4月21日報導,在華外資企業製造業出口第一季度年減16.3%。主因是加工貿易的出貨下降所致。
所謂加工貿易是指進口全部或部分原物料,在中國大陸加工或組裝後,再出口成品。
中國第一季度對東盟出口年增16.1%。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埃蕾蘿(Alicia Garcia-Herrero)說,「最終產品在東南亞組裝,然後再出口至美國,以規避關稅」。
《南華早報》說,中國節節上升的勞動成本、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以及「清零」防疫政策導致供應鏈進一步惡化,促使許多跨國公司透過多元化投資包括東南亞在內的其它地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