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是甚麼意思?(圖)
我們將反覆思考再做決定的取捨,稱為「斟酌」。(圖片來源: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為何我們要將反覆思量之後,再做出決定的取捨稱為「斟酌」呢?其實,在不少古人著作中,都可見「斟酌」二字,其中包括:唐朝詩人董思恭《相和歌辭・王昭君》:「斟酌紅顏盡,何勞鏡裏看。」以及清代曹雪芹《紅樓夢》:「大家斟酌一個方兒,可用不可用,那時大爺再定奪。」、「等我再斟酌斟酌,壓服得口聲纔好。」……
其實,「斟酌」二字最早出現於《國語・周語上》:「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這一段故事說明了:人民的意見與情緒,需要適當的路徑來宣洩,倘若上位者一味採取壓迫方式,最終將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據說,周厲王暴虐無道,遭到百姓咒罵。一天,召穆公告訴厲王說︰「人民再也無法忍受了!」周厲王聞言大怒,隨即找來一位衛國巫者,命他暗中監視指責自己的人。遭遇巫者密告之人,都立刻被處死了。人民都見狀,都不敢隨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只敢使用眼神來傳達胸中憤怒。
周厲王很得意的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毀謗了,大家都不敢說話了。」
召穆公勸厲王說︰「您這種做法,只不過是把人民的嘴給堵了起來,防堵人民的口,可是比堵塞河流的後果還要危險。河道堵塞,就會造成洪水潰決,且會傷害很多人。堵住人民的嘴,後果也是一樣嚴重。治水的人應當採取疏通方式來暢通河道,治理人民也應該採取引導方式,讓人民有話就說。因此,天子在處理政事,要讓官員進獻採自民間的詩,用來考察民情及政治得失,讓樂官進獻民間樂曲,讓史官進獻有借鑑之意的史書,少師進獻規勸的箴言,眼盲的樂工吟詠詩篇、誦讀諷諫之言。百官向天子進諫,人民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身邊近臣盡力規諫職責,天子的親戚都能彌補其過失,察核其是非,樂師與史官都能使用歌曲、史書對天子加以勸導,元老們再幫君王修正,然後再由君王加以斟酌,並付諸實施。」
召穆公接續說道︰「如此一來,國家政事均能實施而不違背理法。人民有了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財富用度都由此處產生;就如同原野有肥沃田地,衣食都由此處產生。讓人民說話,有處可宣洩,善惡好壞都能由此處反映。好的推行,壞的防範,這就是增加財物器用和衣食的措施。人民將心中的思慮說了出來,考慮成熟之後自然就會流露,豈可去堵塞?!如果堵塞了人民的嘴,不讓說話,贊助您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可惜,周厲王聽不進去召穆公的勸說,結果導致人民都不敢說話了。過了三年,百姓就將周厲王給放逐到彘地去了。
後來,人民便將召穆公所說的「斟酌」一詞,用來泛指凡事經過了反覆考慮之後再做定奪。
像戰國思想家荀子《荀子・富國》載說︰「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斟酌」一詞在這一段闡述如何富國強兵的理念中,正是具有反覆考量後決定取捨之意。
不過,跟大家想像的不同,「斟酌」的原意無關考量、思慮。
斟,原本的意思是指:使用勺子舀取,《說文解字》有載︰「斟,勺也。」泛指執壺注酒、茶,例如:斟酒、斟茶。
酌,從酉從勺,從酉則關乎酒,原本的意思是指:斟酒,《說文解字》有載︰「酌,盛酒行觴也。」意思是指:斟酒奉客。從記錄可知,斟、酌二字,都是指倒酒,「斟酌」一詞,同樣指飲酒。像晉朝陶淵明〈移居詩二首之二〉︰「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林》: 聖人之道,若中衢置罇,過者斟酌,雖多少不同,而各得其宜也。」
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斟」、「酌」二字都是指倒酒,但仍存在差異。像「斟」是指:倒酒不滿,而倒太多酒,則稱「酌」。眾所周知,倒入杯中的酒,無論是太滿或不夠都不合禮節,最適洽的狀況,當然是不多不少、剛剛好。
因此,「斟酌」的原意,是指:「斟」酒不滿,就需要再增量一些,「酌」酒要滿溢出來,就需要再減量一點,故在倒入杯中時,必須要反反覆覆增增、減減,如此一來,方能把酒給倒得恰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