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致地方財政困難 中國鬧「氣荒」民眾挨凍(圖)


今年冬天,中國各地受寒潮侵襲(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1月29日訊】中國今冬大部分地區持續受到寒潮侵襲,多個省市出現入冬以來最低溫。然而,北方地區民生供暖不足使老百姓怨聲載道。有分析認為,天然氣價格上升使供暖單位壓力大增,而清零下地方政府財政失衡導致情況雪上加霜。

入冬以來,河北省氣溫驟降,中北部最低溫降至零下15度或以下。保定市何橋鄉蔡橋村年過60歲的蔡先生對美國之音表示,與往年相比,這次寒潮非比尋常。

蔡先生說:「這次從夏季到秋季的時間段很短。冷天來得比較早。冷的時間相對長,維持在零下十多度。突然一下子溫度降了十多度,所以說,這個氣候是十分不正常。」

綜合中國媒體報導,河北邢臺與邯鄲等多個縣自入冬以來,頻繁出現天然氣不定時斷氣現象,嚴重影響民眾日常生活。有關人士相信,這是上游供氣單位和下游公司之間出現利益糾葛,最終讓民眾承擔「挨凍」的代價。

「農村實內空間特別大。封閉不嚴。天氣越冷,用氣的量會大量增加,供氣可能出現不足。(斷氣時)實內室外都沒啥差距,都是零下十多度。水都沏不上。對生活影響是很大的。沒辦法只能用電爐來取暖。斷電的時間不會很長,因為時間太長了對居民的生活影響太大了。」蔡先生說。

2017年中國強制實行「煤改氣」

2017年,為了改善霧霾的狀況,中國多個省市實行禁止或減少燒煤取暖,改用天然氣或電。蔡先生說,事實證明,天然氣尚未能全面代替燒煤。

蔡先生說:「以價格來說,燒氣可能比燒煤花錢還要多,但是取暖的效果不如煤效果好。(煤)釋放出來的熱量要比燃氣充足,屋裡面的溫度相對好一點。當年實施煤改氣的關係,居民家裡儲存的煤必須讓政府拉走,不讓你在家裡留存。也不允許別人賣。」

1月下旬,黑龍江部分地區連續數天出現極寒天氣,漠河市氣溫一度跌至零下53度,打破1969年以來最低溫記錄。連日來,佳木斯市晚間氣溫只有零下35度左右。

年約50歲的當地居民馬女士對美國之音表示,在供暖不足的情況下,晚間民居室內溫度最低只有17、18度,居民向供暖單位查詢,對方表示無能為力。

馬女士說:「熱力公司回答說,‘外頭太冷了,‘回水’特別涼,加溫加不上來。’大家沒有辦法只好挺著。像農村自己取暖,自己燒柴的話還可以自行調整,但是集體供熱的話,人家給你供什麼溫度,你就得接受什麼樣的溫度。有心血管病的人受到很大影響。再不滿意也沒辦法。錢給它了,它不給你商品,你也是沒辦法。」

十多個省會城市創入冬以來最低溫

黑龍江鶴岡市一家供暖公司本月初曾發出緊急通知,從去年煤價就開始暴漲,公司多次向市、區兩級主管部門申請調價式補貼,但始終沒有答覆。公司現在實在無錢可賠,無法繼續為該市特定地區供熱。

春節期間,中國北方13個省會級城市創下今年入冬以來最低溫,呼和浩特錄得攝氏零下28.6度,北京最低只有零下15.4度。

網際網路上,許多民眾抱怨供暖不足。有天津網友說,過年到親戚家走走,最大感受是沒有一家暖和。也有網友說,寒流降溫以來,熱水溫度始終38度,調升不了。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告訴美國之音,中共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所謂的「供暖線」,北方由政府補貼集中供暖,對經濟不發達的北方城市而言,當局必須確保居民供暖價格不會過高,要求價格有上限。給居民供暖對於供應商來說是虧本生意。加上俄烏戰爭導致天然氣價格上漲。中俄之間宥(何意??)能源合作協議,導致虧算擴大,供暖公司更不願意供暖。

地方入不敷出補貼供暖壓力增加

他說,雪上加霜的是,「動態清零」讓地方政府入不敷出,補貼壓力增大。

黃大衛說:「2022年中國政府的收入減少,像房地產開發等行業不景氣,導致地方政府收入大幅減少。倒是開支大幅增加,建方艙醫院、核酸檢測、人員配置、社會維穩等,基本上把財政(儲備)都用完了,現在還要補貼供暖的話就會不到位。」

黃大衛說,「煤改氣」雖然減低了污染,卻導致成本大增。

黃大衛說:「今年由於北極寒潮的緣故,天氣特別冷,增加了供暖每單位的消耗量。舉例,在零下18度之下,你要供暖到18度,過去可能消耗一個單位的量,但是現在是零下20度30度的話,你可能就多消耗兩三個單位,但取暖費還是按照固定單位去算,所以(供暖公司)虧損特別嚴重。」

美國「紐約時報」1月25日引述專家的話說,「取暖難」既顯示了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能源市場動盪,也暴露了中國能源監管和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弱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高鋒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