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部自顧不暇 直言不救地方政府債務(圖)
中國財政部發布的信息表示,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1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財政部發布的信息表示,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地方政府以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除了地方債,還有其控制的城投公司的隱形債務,這都成為經濟風險。
綜合中國大陸媒體1月6日報導,中國財政部公開了幾份對政協委員提案回覆的函,其中兩則涉及到隱性債務風險防範化解。財政部表示,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建立債務違約處置機制,實現債務人、債權人合理分擔風險。
所謂隱性債務,指地方政府在政府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者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而舉債主體往往是地方政府控制的融資平臺公司(也被稱為「城投公司」)。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整體數據不明,但由於隱性債務的形成多與城投平臺有關,後者有息負債餘額常被用來估測隱性債務規模。
隱形債務也是地方政府可讓其不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融資項目,但是,金融市場仍將其視為地方政府負債。目前,中國財政部沒有關於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的賬目。
剛過去的2022年,城投債的總規模可能高達6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2021年,中國城投平臺的有息債務餘額已經達到了56萬億元。
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在近些年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依然堅信,對於這些隱性債務,最終中央政府會「買單」,一些金融機構也認為中央政府會最終「兜底」。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表示,從根本上解決地方債務風險問題,就要解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要確定政府職能邊界,近乎無限責任政府必然導致地方政府債務快速擴張。
中國財政部有四本賬,按收入規模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組成。
而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稅收,一部分是中央轉移支付,還有一部分就是賣地收入(國有土地出讓金)。
目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只到省一級,過去兩年由於疫情緣故,經濟增速減緩,省級收入在減少,向地級市轉移支付的能力也在減弱。過去地方政府財政對賣地收入的依賴程度很高,但從近年來的趨勢看,土地財政收入持續下滑。
在上個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六穩」和「六保」變成了「三穩」和「三保」:「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下沉,做好基層‘三保’工作。」
對比以往的會議,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有了顯著的變化,或意味著中南海新的經濟決策層的2023年政策目標有了重大轉變。
據中國財政部上個月底發布的數據,2022年前11個月,全國廣義財政(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支出和收入差達7.8 萬億元,支出大於收入。
國金證券點評數據認為,財政「餘糧」不足可能拖累2023年財政支出,而廣義財政收入修復程度或難以彌補「餘糧」下滑幅度。若赤字率提升至3.5%左右,中央赤字規模或擴張超萬億元。
而如果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說「要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意味著中央財政也無力救助地方政府。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