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飲酒莫貪杯(組圖)
飲酒過量易傷身,逢年過節莫貪杯。(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大七實習那年,尾牙是在急診室度過的。半夜十一點起,整個急診室變得很不寧靜,救護車傳來陣陣喔咿喔咿的呼救聲,夾雜著病患的哀嚎聲以及醫護人員急促的腳步聲,大夥開始了急診室的夜生活。放眼望去,全是酒醉肇事、車禍傷患。約莫凌晨十二點,我被分配到一名醉漢,被玻璃割傷,滿臉鮮血、體無完膚,於是趕緊清理傷口、消毒以及縫合,由於臉部必須用細針、細線,格外傷神。醉漢一直等到縫合完畢才清醒,那時已是清晨四點,細數一整夜的成果,不多不少,剛好六十針。直到今天,每逢年節的急診室,聽說還是不斷地上演著同樣的戲碼。
元代醫家忽思慧《飲膳正要》指出:「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少飲為佳,多飲傷形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飲過度,喪生之源。」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過飲不節,殺人頃刻。」都是提醒人們,飲酒過多有致病和喪命的危險。
依中醫角度來看,凡酒都含有「濕」性,濃度高的烈酒又同時兼具有「熱」性,至於低濃度的啤酒則是偏寒。由於酒的特殊屬性,長期飲用當然會改變人體的體質,其中最容易受損的臟腑,就是脾胃和肝臟。
中醫古籍《蘭室秘藏》記載的葛花解酲湯,便是最常用來治療酒後傷身的名方,主治嗜酒中虛,「濕傷脾胃」,症見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若是又含有熱的特性,即成「肝經濕熱」,患者會身熱、口乾口苦、胸口煩悶、惡心嘔吐、食後腹脹、噯氣,或脅下脹滿疼痛、大便或秘或溏、小便深黃色,甚至眼睛、身體出現黃疸;此時應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清熱利濕。
長期飲酒容易傷脾胃和肝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再者,中醫認為肝腎同源,當肝臟受損到一定程度時,可能累及於腎,這就形成了「肝腎陰虛」,患者常是面色晦暗、形體消瘦、精神萎靡,並有腰痠背痛、腹部膨脹、午後低熱、口乾咽燥、小便短赤、大便乾結,有時會流鼻血、牙齦出血;此時應以六味地黃丸或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湯加減來滋養肝腎、活血利水,長期調理。
最後,要提醒喜歡飲酒作樂的人,最容易被吸收的酒精成分約在百分之廿左右,也就是說像紹興、花雕或米酒等酒類,吸收很快而且很容易醉。另外,若空腹喝酒,酒精的吸收更快,幾乎百分之百吸收,因此最容易醉酒,同時傷肝,應該避免。過年期間,旅遊外宿若服用鎮定劑、安眠藥,以及痛風、糖尿病、懷孕者,都不宜喝酒。而且,酒後不宜開車、吹風、洗冷水。唯有堅持不貪杯、不拚酒,小酌慢飲的方式,才不會「喝酒誤大事」而發生意外,也才能擁有真正的健康。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