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自奉儉約、廉潔不貪,言傳身教影響後代。(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但歷史上有名的文人范仲淹,他雖然位居高官,俸祿豐厚,但卻能護佑子孫富貴綿長,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孫曾輩又再發達,代生賢良,歷八百年而不衰,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自奉儉約廉潔不貪
范仲淹(989~1052)自幼好學,曾在僧舍讀書,因為家貧,每日只煮一碗粥,分為四份,早晚吃兩份。冬天讀書疲憊時,便以冷水洗臉來提振精神。當時,地方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也不肯嘗,反而說:「我已安於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食,日後怕吃不了苦。」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去世,母親謝氏孤苦無依,只好帶著他改嫁朱家。後來他離家在醴泉寺裡讀書時,偶然發現自己的房間中埋藏著一罎子白銀,他一聲不響地將它掩蓋好。後來范仲淹做了大官,寺裡僧人向他募捐,他寫信回去告訴他們銀子一事,僧人們果真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銀,並由衷地讚歎說:「他做官,百姓放心了。」
開辦蘇州郡學、創設「義莊」
在蘇州做官時,范仲淹買下了蘇州的南園,原本打算作為自己的住宅,後來聽風水先生說:「此地風水極好,後代定會公卿輩出。」他想,這裡既然會出公卿,不如當作學堂,讓全蘇州人的子弟在此受教育,使更多的人都興發顯貴。於是,他在這裡創設蘇州郡學,並請來名師授課。蘇州郡學後來則成了當時著名的學校,培育了不少人才。
晚年時,范仲淹還用自己多年節省下來的俸祿,在蘇州近郊購買了千畝良田,稱為「義莊」,用收來的租米救濟貧窮的族人。他選用一些辦事公道的人來處理「義莊」的事務,給貧窮的族人每人一天一升米,一年一匹布,並為他們的婚喪嫁娶、科舉考生提供資助。此後雖經朝代更迭,范氏「義莊」依然運作良好,一直持續了八百多年。
言傳身教影響後代
范仲淹不僅自己生活儉樸,還把它當作家風,代代相傳,對後代影響很深。
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也是一代名相,在他即將迎娶妻子進門前,原本想用綢緞做個幔帳,范仲淹知道後很不高興的對兒子說:「綾羅綢緞是用來做幔帳的嗎?咱們家素來清寒儉樸,怎麼能隨便壞了家風?你要是敢把綢幔帳拿出來,我就在庭院中一把火燒了它!」
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時,曾命范純仁將俸祿五百斛麥子,用船載回蘇州老家。那時范純仁還很年輕,船過丹陽,上岸時見父親的老友石曼卿,得知石家當時處境十分艱難,三個家人去世都沒有下葬的錢,就將五百斛麥子和船悉數送給石家。范仲淹聞知此事,連連稱讚兒子做得對。
如果人在顯貴後,只知道自己享受,住豪宅、開華麗的車子,過著奢華的生活,不願意伸出援手去幫助別人,就算給子孫留下錢財,子孫卻未必能守;留下詩書,子孫未必去讀;唯有留下陰德和正直儉樸、樂善好施的家風,才能護佑子孫平安幸福,富貴綿長。
范仲淹雖位居宰相高位,卻清貧一輩子,只把救濟貧苦、培育人才當成己任,其施仁行義的風範,不但令人讚歎,也護佑子孫富貴綿長,歷八百年而不衰。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