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江澤民任內 釀台海危機歷史(圖)
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圖片來源:WANG ZHAO/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12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澤旭綜合報導)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11月30日中午於上海死亡,回顧江澤民任內中共對臺政策主軸,以及對台海局勢造成的影響。陸委會重批,江澤民任內曾釀台海危機。
中共官媒新華社報導,江澤民因身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於30日12時13分在上海死亡。其生前造下的多個罪狀被國際媒體爭相報導。
台灣陸委會當天表示,江澤民任內,兩岸雖進行對話與交往,但北京當局仍持續以武力威脅臺灣民主制度發展及對外交往,並在台灣鄰近海域發射飛彈、釀成台海危機,引發兩岸情勢動盪不安及國際批評。
陸委會重申政府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政策一貫,呼籲中共當局鑑往知來,應放棄以軍事恫嚇、武力遂行目的之思維行徑,尊重臺灣人民,共同以和平方式務實處理分歧。
據中央社報導,江澤民1989年就被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欽點擔任總書記一職,自「六四天安門」血腥鎮壓事件後,江澤民於1993全面接管黨、政、軍三權,正式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人。期間,江澤民也接任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職務,但因為六四事件當時遭到國際社會的圍堵、譴責,加上中國改革開放政策重新啟動不久,江澤民執政初期的對臺政策相對保守。
報導稱,1993年8月31日當局所提出的「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基本上是承襲前中共領人鄧小平時期所謂「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精神,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則是中國的一部分。
在臺灣議題方針上,仍呼籲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願意與當時的中國國民黨盡早接觸,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但反對一切可能導致「臺灣獨立」的行徑。強調臺灣須以「中國臺北」(Taipei,China)或「中國臺灣」(Taiwan,China)名義參加民間性質國際組織。
而後江澤民於1995年1月30日正值春節前夕,發表其統一進程的主張,也就是所謂的「江八點」。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則在同年4月8日以「李六條」回應表明:(一)在兩岸分治的現實上追求中國統一。(二)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加強兩岸交流。(三)增進兩岸經貿往來,發展互利互補關係。(四)兩岸平等參與國際組織,雙方領導人藉此自然見面。(五)兩岸均應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六)兩岸共同維護港澳繁榮,促進港澳民主。
李登輝在任內推動外交訪美,雖然以國務院為首的美國政府部門不同意,但臺灣聘僱華府大型公關公司卡西迪對美遊說,各主要報紙的社論和評論均對其訪問表達支持,主張發籤證給李前總統;最後美國眾議院以396票對0票、參議院以97票對1票,贊成發給簽證。江澤民對此跳腳,也使美中關係倒退。
1996年3月,中華民國首次舉辦總統由人民直選,引起江澤民的不滿,在中共鷹派的鼓動下,江澤民下令要求共軍的二砲部隊於7月21日至28日間舉行飛彈試射演習,目標對準距離台灣基隆港約56公里的彭佳嶼海域附近。
共軍自1995年7月起密集舉行軍事演習,企圖影響1995年12月的立委選舉,以及1996年3月臺灣第一次的總統大選,被稱為「1996飛彈試射危機」或「1996台海危機」引發國際注意。美國更是先後在1995年12月19日及1996年3月8日分別指派尼米茲號航空母艦(USS Nimitz)戰鬥群通過臺灣海域、獨立號航空母艦(USS Independence)戰鬥群在臺灣東北海域部署。
當時3月8日到15日之間的第5次演習,其間共發射4枚東風15型飛彈,3枚落在臺灣南部高雄外海,另外1枚落在北部基隆外海。
李登輝則在1996年總統大選選舉過程中對民眾表示,「政府有18套劇本可以因應危機」,並稱中共飛彈是「空包彈」,成為其經典語錄。
1991年修憲後,李登輝表示,中華民國政府已將國家領土範圍限定於臺、澎、金、馬,正副總統與國會議員也僅由臺灣選出,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因此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早就已經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內部關係,因此無需宣布獨立。
此談話再度引發中共不滿,江澤民決定取消時任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的訪臺計畫。自此後直到2000年3月臺灣總統大選前,不但停止海協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兩會交流對話機制,也決定台辦官員暫停赴臺。